大汉系列:改革还是被革?

2018-08-27 10:04:21.0

上期我们说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刘彻的新政而利益受损,转而去找窦太后“申诉”,当时谁不知道,窦太后本人,最爱钻研的就是黄老之术,甚至强令整个皇族以及外戚子弟都要学习。

想当年,一个叫辕固的儒生曾当着窦太后的面说道:黄老之学不过是下等人说的话罢了。确实,在有些人看来黄老之学颇有些“能坐着绝不站着”的消极和惰怠。

没想到就这一句话便惹恼了窦太后,姑且不说辕固对黄老之学的“偏见”,一句“下等人”已是大不敬:下等人又如何?我堂堂太皇太后便是庶民出身,也就是你辕固口中的“下等人”!

窦太后一怒之下竟将辕固遣去猪圈与野猪搏斗。多亏听信赶来的景帝命人偷偷送了一把利刃,辕固这才能刺杀了野猪,得以脱身。

而此时,那些因新政而利益受损的人,将自己的“苦楚”通通归结于刘彻的“儒学新政”,假意站在太皇太后的立场上,打着借刀杀人的鬼主意。由此一来,本就不赞成推行儒学的窦太后对刘彻的新政愈发厌恶。



久而久之,窦太后终于忍不住找来刘彻,出言“提醒”道:“先帝他们遵循了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你现在要改弦更张,怕是不合适!”

都说家中隔代亲,可惜在刘彻身上却不适用。面对太皇太后的“提醒”,年少的刘彻却只是撇撇嘴,随意搪塞了几句,不肯服软。祖孙两人的交谈,无疾而终……

趁着窦太后也只是说说而已的时候,御史大夫赵绾便向刘彻上疏,建议皇帝对于国事不必再请示“东宫”,这“东宫”指的便是住在长乐宫的窦太后。

赵绾此言倒是很合刘彻心意,只可惜,他将矛头对准的是窦太后,这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虽然汉景帝在刘彻未满二十岁时便着急为其举行了冠礼,为的就是刘彻继位后便可以亲政,可即便是景帝在位的时候尚且并不能事事自己做主,何况刘彻一个毛头小子呢。

况且窦太后是历经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人,从农家女到宫女再做到今日的太皇太后,其手段可见一斑。

说句中肯的话,窦太后本身就出身平民,故而对百姓会有更多的体恤和宽容,文景二帝在位时的与民休息、让利于民,不无窦太后的推动和影响。

而如今,刘彻竟听从这帮酸儒,要动摇东宫的威严,这如何不让窦太后震怒?



最终,窦太后翻出赵绾和王臧一些上不得台面的过往,逼迫刘彻将其二人收监入狱,最终导致二人自杀。还有被刘彻重用的窦婴和田蚡,也被罢免了职位,刘彻的王位似乎已是岌岌可危。

有次淮南王刘安入朝,田蚡见到刘安后说道:“现在圣上尚无子嗣,您是唯一健在的高祖皇帝的孙子,若陛下不健在了,这天子之位非您莫属啊!”这句话看似像是田蚡的逢迎之词,但细细想来,彼时的刘彻尚不到二十岁,而刘安已过了不惑之年,想要等着继任刘彻的皇位岂不是天方夜谭?然而这句话背后透露的却是刘彻的凶险处境,由此可见,刘彻的王位并不牢固。

经此“一役”,刘彻算是见识了东宫的手段,也不敢再硬碰硬,而是选择蛰伏,只是可惜兴致昂扬推行的新政就此夭折,前后历时不到一年。



此时的刘彻才明白,当初看似敷衍了事的申培公,只怕是早就看透了此时并非革新的最佳时机,才对新政表现得“兴致怏怏”,也正是因为他的看破不说破,不贸然激进,方才全身而退!

其实,刘彻之所以推新政,为的是解决汉朝积攒了几十年的沉疴旧疾,并非只是为了对抗东宫权威。然而,政治斗争岂是儿戏,条条令令下掩藏的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若不考虑周全,只会引火烧身,折了贤臣不说,更有可能危及天下。

在窦太后的雷霆手段之下,刘彻等人尚无还击之力,这究竟是要改革还是要被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