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泽被后世的文景之治

2018-08-21 15:03:27.0

公元前142年,汉朝发生了地震灾害和大旱。公元前141年,十月,发生了日食和月食,暗红色的天空持续了五天。十二月,天空打雷,日光呈紫色,五大行星逆行。频繁的灾害和异象,让景帝深以为惧。

在天灾天象的警示之下,景帝又下达了多条诏令,如禁止用粮食喂养马匹、多次强调“农为天下之本”等等,欲为天下再多做些功德。因为久病难愈的他知道自己已是时日无多,此时他能做的,便是为下一任君主留下一个更好的大汉。

那么如今的大汉,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无论下一任君王是谁,或许他都应该庆幸。因为自汉朝建立,凡是危及国本的大问题,都已被父辈先祖们解决了。



太史公在《史记·孝景本纪》的最后写道:“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

这短短几句对于文景二帝在位最主要的总结,确是字字珠玑。

文帝被汉朝老功臣们推举为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文帝将抵制这些异姓功臣势力作为最紧要的任务,明扬暗贬,培育新人,彻底消灭了异姓功臣的威胁。

景帝时,最耀眼的功绩便是平了七国之乱,最后虽未完全解决同姓诸侯的威胁,但至少也使得那些诸侯国难成大器,不再具有威胁中央的能力。当然,在平叛功臣周亚夫之死这件事上,景帝的目的和手段也显而易见。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文景二帝的作为可不仅仅是这些。除了朝臣和诸侯,民生上的惠政才是使得后世受益良多的真正原因。

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句话在汉初的统治中,显得颇为重要。秦朝苛政导致灭亡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自刘邦开始,汉朝的统治者对百姓的重视,在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的。

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养老令、废除连坐、废除肉刑,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等等自是不必再说,这些都成了汉朝最基本的制度。

除此之外,关于人才的任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从高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下求贤诏开始,到文帝时正式采用征辟察举制,越来越多的人,打破了传统的世代承袭爵位的限制,一朝封官拜爵。

吴公不就是因为政绩全国第一而被文帝召至中央任职,后还将贾谊成功推荐给文帝的吗?之前我们说到的“德治仁政”也是因为汉文帝的定国安邦之臣不再全是马背上的英雄,也不全是世袭贵族。

如此一来,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今也有了进入朝堂的机会,从此不用仰望那些世世代代、家族传承爵位的贵族。这样的政令,百姓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而对于君王而言,除了朝中已是盘根错节的老臣和诸侯之外,又有了一股新鲜而庞大的力量。



除了政权的稳固,财富的积累也是文景二帝送给后世君王的巨额遗产。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文景二帝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汉王朝已经累积了相当的财富,国家富庶而安宁。

汉朝的统治者们,前赴后继,坚定不移地为这个王朝的存续殚精竭虑,尤其在文景二帝时,这轩昂的大汉盛世,已是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