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景帝削藩 风雨即来

2018-08-16 18:00:59.0

在文帝的“德治仁政”之下,但凡危及到国本的因素,都已被消解地七七八八,一副民康物阜的安然景象。

我们知道文帝与之后继任的景帝共同创造了“文景之治”,理论上景帝刘启只要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顺利地跑向终点即可,然而事情却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景帝继位后没几年就险些弄丢了自己的王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彼时,刘邦带兵征讨淮南王英布,他将年仅二十岁的侄子刘濞带在了身边,随着英布逃亡被杀,淮南王位便空了出来。由于淮南偏远,不易管理,而自己的儿子们还很年幼,最终刘邦便封了身边的刘濞为吴王。自此,刘濞凭借平叛英布之功,统辖吴国三郡五十三城。

吴国虽地处偏远,未曾想却是一处好地:吴地豫章郡产铜,而且其滨海地区产盐。想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经济繁荣,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因为它靠海产盐。如此一来,吴王手握这样两大资源,便开始铸钱和贩盐,获利颇丰,吴国境内都不用征收赋钱,其富足程度甚至能与大汉国库一较高下。

吴国治理得如此之好,对于大汉来说,也算是好事一件。但坏就坏在,吴国刘濞与大汉朝廷早已结下了梁子。因为刘启还是太子时,曾失手杀了刘濞之子,吴国与大汉的交恶便是源自于此了。这样一来,中央对于吴国不但不能引以为荣,反而是要小心提防。别的尚且可以不说,可单这失子之仇,刘濞可没那么轻易忘记……

当然,这也仅仅是景帝众多威胁之一,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上,形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虽然文帝治下,各方诸侯相安无事,但到了景帝继位时,汉朝总计54郡,被同姓诸侯王分去的竟有39郡之多,就这,还没有将异姓王的分封算入其中。景帝所在说是中央,可这规模和气势实在是……

面对这样的情势,景帝还没说什么,有个人倒是急得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晁错。



晁错早在汉文帝时便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他提出的鼓励百姓徙于边塞、以抵御匈奴的计策,被文帝欣然采纳,后辅佐太子刘启,被称为“智囊”。刘启登基后对晁错更是依赖,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即便是当朝丞相都没有这般待遇。

为了解除大汉潜在的威胁,晁错请求景帝削减诸侯们的封地,从而弱化诸侯势力,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削藩”。

不过,晁错刚提出削藩的意见时,景帝还是犹豫的。毕竟,这就算是将与诸侯的矛盾摆到了明面儿上,那可不是说两句话就可以摆平的事。

晁错却不以为然:“先帝宽容忍耐,导致诸侯们的态度愈发嚣张。这样下去,造反只是时间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将其造反的苗头提前扼杀?”

晁错说的确实也有道理,两害取其轻嘛。景帝最终也同意了他的提议。只不过,谨慎起见,景帝还是先拿几个稍小的国试了试水。

要削地,总要有个由头。晁错便建议景帝以诸侯之过为由,也算名正言顺。于是,平时里“舒服”惯了的诸侯们,一时间被景帝一抓一个准儿:

楚王刘戊在薄太后驾崩时耽于酒色、败坏风俗,理当被诛,朕心怀仁厚免你死罪,就拿你的东海郡抵罪吧!胶西王刘卬,曾经卖官舞弊欺诈,罚你交出六个县来;赵王刘遂呢,你早前犯下过错,我就不提了,但是不能代表没发生过,削了你的常山郡,以后记得警醒自己不要再犯错啊……形形色色的理由将这些诸侯王们砸得是晕头转向。



汉景帝这边还在一步一步谋划,吴王刘濞就已按捺不住,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其他几位被景帝“剥削”了的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带兵前去长安,毕竟这馊主意源自景帝身边的晁错,景帝刘启一定要给他们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