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系列:汉中对 谋三秦

2018-06-22 17:30:52.0


五月的天气,没有酷暑的炙热,但在刘邦营帐之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些躁动和不安。

看着韩信冷峻的面庞,刘邦按捺住内心的好奇,开门见山道:“丞相多次力荐将军,寡人也想知道将军心中有何等良策……”是的,现在不是授衔仪式后的庆祝,而是众目睽睽之下一场严肃而郑重的面试。

望着帐外偶尔随风晃动的汉军大旗,韩信没有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反问:“如今大王意欲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么?”

“是项王。”刘邦皱了皱眉,自从项羽设下鸿门宴,他二人早已是人尽皆知的竞争对手,这问的不是废话么?

韩信继续自顾自地问道:“大王自己估计在勇猛、强悍、仁厚、兵力方面,可及得上项王?”

刘邦沉默良久,许久后道:“不及。”


汉军与楚军的实力的差距是压根不需要思考的,那么此时的刘邦为什么沉默呢?想来是有些难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艰不拆”。虽然韩信已成为大将军,但此刻的他依旧还算个外人。还没混熟就开始揭老底,难免让刘邦的面儿上有些挂不住。

而这时候,我们总该说一些反驳的话,给老大一些信心和宽慰才对。未曾想,韩信竟然起身施礼:“恭喜大王,大王说得很对,臣下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话说到这里,旁听的那些人恐怕没有一个不想揍韩信,刘邦想必也是气得不轻……

韩信的这番言辞,不禁让我想起了郦食其,似乎他们这类人个个都是“说话噎死人”的主儿,说白了应该算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至少能认清实力说实话的人,必定也能听得进去真话。

所幸韩信知道掌控这个度,并没有给他们发作的时间,紧接着继续说:“不过,我曾经跟随过项王,我就先来分析分析项王的为人。”自此,精彩的“汉中对”正式进入正题。我们就不赘述整个对话过程了,只做一些整理和解读,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自行搜索原文查看。


在“汉中对”里,韩信主要分三个部分来为刘邦解说自己的策略:

首先是分析敌我,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韩信先分析了项羽的三大优点——骁勇善战、威震四方、宽厚待下。但我们都知道,看待问题要有辩证的思想,这些优点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变成致命的弱点,比如项羽——

虽勇武,却刚愎自用,不能任用贤臣;

虽对待部下仁义慈爱,却滥杀无度,吝惜封赏,最终离心离德;

虽威名远扬,却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更舍弃了关中之地的地理优势。

对于项羽这些劣势,刘邦却是有着相应的优势。应“怀王之约”攻取关中却被放逐,刘邦不但有政治优势,还能赢得诸侯们的同情;其次刘邦进入关中之后与百姓约法三章,这让刘邦赢得了最重要的民心民意,树立了政治上的威望和信誉,这些都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由此,相比于项羽来说,刘邦所带领的汉军所面临的处境并没有想象中的艰难,甚至还有一丝乐观。


在确定完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之后,就需要因势制定相应的目标。走出巴蜀之地,无非两个方向,一是北面的三秦之地,二是东边的西楚大国。抛开地理形势的限制,当年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将士,而章邯等数名大将得以苟活,这让三秦之地的秦人无比痛恨,即便如今章邯等人被项羽封王,他们必定不受拥戴,他们的民心在哪儿呢?在刘邦这儿。如此一来,难道这三秦之地不是绝佳的目标吗?

最后,便是把握战略进攻的时机。项羽在分封诸侯之时没有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引来诸多势力的不满和忿恨,这必然会引发日后更大的动乱。因此汉军要从现在开始备战,等日后与“反楚”势力联合,才有机会正式翻身……

常言道: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韩信凭借着对当前局势的精准把握,制定了北上还定三秦的战略目标,“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执行方针顺势而出。这让刘邦有如醍醐灌顶,一时感慨,与韩信真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