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系列136:赵括殉国 血染长平

2017-10-31 10:39:04.0

接演前文。赵括率领的赵军,在被秦军切断粮道,重重包围之下,仍然苦苦地坚持了四十六天。这是难以想象的四十六天,是度日如年的四十六天,更是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四十六天。

 

在这四十六天里,随着携带的粮食越来越少,部队开始宰杀马匹,挖掘草根以勉强果腹。即便是身陷绝境之中,这将士们仍然抱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大王不会这样抛弃我们,援军也许就在路上。

 

赵孝成王当然是不想抛弃这四十万弟兄。可是求救无门,这五国是袖手旁观,而自己呢,从各地调来的兵力也是一波一波地被打了回来,那根本是一粒粮都送不出去。准确地说,并不是赵王不救,而是无能为力到了极限。

 

在坚持了一个月之后,赵括深知这援军是不会来了。既然无望,那就置死地而后生放手一搏。他挑选了两万名精锐将士,让他们饱餐了一顿,分成四队轮番地向秦军发起进攻,他的想法就是在秦军的封锁线上撕开一个口子。然而还没等赵军靠近,那秦国人的箭矢便像风雨一般地落了下来,这顷刻之间,一大片的赵军倒下来。这几个冲锋下来,两万多兄弟是死伤殆尽,而秦军的阵地却是安然无恙。

 

时间来到了当年的九月,也就是赵军被困的第四十六天。

 

“兄弟们,今日乃决战之日。我赵某之昏聩而导致众兄弟被困于此,此生能与众位兄弟为我赵国而战,此乃赵某之荣幸。若有来世,我赵某还要和你们并肩而战!在此,赵某拜谢了!”不得不说,赵括输在了智慧上,但是并没有输在男儿的志气上,在一番慷慨激昂地讲话之后,他带领着兄弟们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只见那赵括是身先士卒,冲在了第一线。没多久,他便被秦人的箭射倒在当场。

 

根据史料的记载,长平之战,秦军前前后后共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这据说呀,白起在掩埋赵军之后,命令自己的士兵搜集赵人的头颅,在山边筑起了一个台子。您可以想一想,这是何等的阴森恐怖,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那后人呢,便把这个赵军头颅筑起的台子,称其为“白起台”。而长平附近的一条河流,被赵军将士的鲜血而染红,也因此得名为“丹江”。

 

后人评论长平之战,既对白起用兵如神是赞不绝口,也对他的暴虐而深感痛恶。

 

根据史料统计,战国时代死亡的兵卒共有两百余万,而死在白起兵锋之下的,就有百万之人,这样的数据那无疑是恐怖的,以至于后人给白起起了一个绰号,叫做“人屠”。

 

可难道白起真的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么?

 

在这儿,我们要强调一点,这历史从来都不是片面和刻板的,而是有血有肉,有因有果的。白起之所以扮演了一个“人屠”的角色,并不是他的性格使然,而是秦国当时的战略方针。这兼并六国,是一项十分宏大而且艰难的任务。当时的秦国,虽然是军力强盛,但是在列国当中,如果几家联手,那秦国也是难以获胜的。我们回顾之前大大小小的战役会发现,每当秦国在关键性的胜利之时,那总会有第三方介入搅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有生力量,尽量地削弱他的国力,当然这也是范雎所说的“攻人”战略。而白起呢,他只不过是战略当中的一个具体实施者。

 

长平之战,秦军抓获了大量的赵军俘虏。对于抓获赵军俘虏的数量,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即便是《史记》当中的记载,也有自相矛盾之处,有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人,也有说长平之战总共斩杀了四十五万赵军。

 

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长平之战后,白起曾经说过,这长平一战,秦军死伤过半。从军队的数量上来说,秦军大致和赵军是相仿的。那么,从战争的情况来看,这秦军无疑是占领极大的优势的。然而,就算是有优势,那仍然是死伤过半,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赵军,战死的兵卒应该很多。但是这样算下来,那最后被俘虏的赵军应该不超过二十万人。

 

对于如此多的俘虏,如何安置,那是一个问题。当时秦国举全国之力,无论是白起还是秦昭王,目的都是一个,一鼓作气拿下邯郸,是灭掉赵国。而长平此去距离秦国本土已经是相当的遥远了,这粮草运送也是不便,带着这么多的俘虏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累赘和隐患。而此时,还有其他国家在一旁虎视眈眈,那秦国只要是有一招不慎,可能就会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