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演前文,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昭王对范雎是愈发信任。这一日君臣二人畅谈之时,范雎则是突然长叹一声说道:“唉,王上,臣未来秦国之前呐,那只听说过秦国有太后,有穰侯,有华阳、高陵、泾阳,却未曾听说过大王您的尊号啊。”
范雎所提到的穰侯乃是权倾朝野的相国,而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则是当时秦国政坛重量级人物,堪称秦国的四大权贵。
这闻听范雎所言,秦昭王脸上露出了极为复杂的表情,似乎想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
见秦昭王有所触动,范雎接着说道:“大王,臣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啊?”
“话已至此,但说无妨。”
“谢大王。那臣就斗胆说上一说,这自古以来,为王者,当手握军政大权,一言九鼎;恩泽百姓而扬名四海。而如今我大秦是太后专权无忌,可谓是牝鸡司晨;穰侯不仅出使他国不向您请奏,更以王之名行王之事,此乃是目无君主祸乱朝纲;再说那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更是上行下效飞扬跋扈,乱施刑狱结党营私。秦国有此等乱象,何谈王之纲纪。王上,《诗经》上有这样一段话:‘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思其本意可知啊,这树上的果子多了就会压坏这枝条,那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有如此多凌驾于王权之上的权臣呢?王上,这天下皆知,淖(zhuō)齿专权齐国,将齐闵王吊在了庙堂大梁之上。李兑执政赵国,围困赵武灵王,只百日的功夫,竟把那叱咤风云的赵武灵王活活地饿死。眼下太后穰侯掌政,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是互为依附。在我秦国朝堂之上,凡重臣者,皆为相国之党羽;就连这王宫内侍之中,亦有他的耳目啊。王上,臣斗胆进言,此等乱象不治,恐朝纲难以王权,甚殃及子孙,而后患无穷啊!还望王上明鉴!”
范雎的这番话那可谓是振聋发聩,一字一句都戳在了秦王的心坎上。范雎说的没错,这以前一直在逃避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否则真是祸患无穷。
这或许是上苍的眷顾,就在这一次谈话后不久,宣太后突然重病,没几日竟然一命归天了。这宣太后死后,以她为核心的四大贵族体系也随之而动荡,秦昭王和范雎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夺回了秦国的政权,并宣布废除了宣太后的太后尊号,并且罢免了魏冉的相国之位,将四大权贵也罢官归乡。
我们单说这魏冉,在魏冉离开咸阳前往自己封地的时候,光是搬家就用了一千多辆牛车。到了函谷关,这守关的将士检查他的家当,发现他收藏的珍宝玉器比秦国的王室还要多,可见他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啊。就在魏冉被赶出咸阳城的几年之后,他在自己的陶地郁郁而终,听到了死讯之后,秦昭王下令没收了魏冉的全部田产,并把他的封地划为了京畿之地。
扳倒宣太后和魏冉,在秦国的历史上那是一件大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昭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秦王。范雎也因此立下了大功,被秦昭王封为应侯,做了秦国的相国。
关于魏冉这个人,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尽管给后人留下了贪得无厌、企图篡权之类的不好印象,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在秦国的崛起道路上,魏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司马迁的话来说:“秦国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向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魏冉的结局再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这功名也好利禄也罢,凡事都要有个度,万不可贪得无厌;功可立,业可建,但不可居功自傲心无畏忌。这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而命丧黄泉者,多;力挽狂澜激流勇退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