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们讲到了商鞅舌战群臣,最终说服了秦国的贵族元老们支持他的变法改革。当然,这种支持也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毕竟这种伤筋动骨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贵族们那心里是窝了一肚子的火。
可是不管怎么样,这变法还是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秦孝公三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施行变法。秦孝公十年,商鞅又被提拔为大良造。所谓的“大良造”,当时是位列于秦国二十等军功勋爵的第十六位,也是秦孝公时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可见秦孝公对商鞅是多么的倚重。
变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国,而国家强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军事力量的增强。对于秦孝公来说,东边的老冤家魏国,无疑是他检验变法成果的最好目标。这说来也巧,正当秦孝公琢磨着如何啃下魏国这块硬骨头的时候,这机会反倒是自己送上门来了。
公元前354年,赵国大举进攻卫国。当然,这个卫国是卫生的卫。与上一次的情况是一模一样,这一次,卫国也是不例外地派人向魏惠王求援。
得到求援的消息之后,魏惠王迅速地作出了反应,他命令庞涓带领着八万大军去进攻赵国。提到这位庞涓,我们之前也曾讲过,他曾是鬼谷子的弟子,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带兵打仗那还是很有一套的。此次手底下有了八万的精锐之士,那真是如虎添翼。在庞涓的带领之下,魏国的八万精卒,把赵国的部队打得是狼狈溃逃,毫无还手之力,没过多久就打到了邯郸城下。
而此时的秦国,在秦孝公的授意下,商鞅也带领着数万秦国的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了魏国的旧都安邑,并在这场战役中,歼灭了守军有七千多人,并顺势打下了少梁。虽然这一次秦国与魏国的战役不算规模太大,但它毫无疑问的是向中原宣告了一个事实:魏国已经不再是秦国的对手了。
当然,这场战役也有侥幸的成分,因为在这场战役中,商鞅并没有和庞涓的部队相遇,否则这孰胜孰负还真不好说。商鞅虽说在治国上是极有才能的,可是论带兵打仗的能力,和庞涓比起来那还是差一大截。
讲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了,这庞涓难道一直都在邯郸城下?不会回师与商鞅一战吗?要知道,安邑是魏国的旧都,它的失陷对魏国来说,这不仅仅是战争的失利,更是对士气的严重打击,就算是攻克邯郸也未必能够补偿。
连我们这些后人,没有什么战争经验的都能看出来的事情,难道庞涓看不出来吗?当然不是,只是无奈的是,就在商鞅的秦军进攻安邑的时候,这魏国的都城大梁也被人给围了,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庞涓的师兄弟,孙膑。
好了,到这又说回到了庞涓和孙膑的故事,如果您想了解这段故事,可以翻看闻古知新6月10号所发布的《轮椅上的军事奇才》。
总之,在与军事奇才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交锋中,庞涓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商鞅呢?
魏惠王见魏军大势已去,只得求和割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被齐、秦两国夹击,原本与魏国有恩怨的其他诸侯国也是趁火打劫,屡屡进犯。向西要挨打,向东也要挨打,此时的魏国,已然陷入了一个战争的困境。
说到这儿,不由得感慨一下,生存在激烈的战国,错失人才,就等于放弃了国家的未来。魏国抛弃商鞅,一个大国立刻衰落;商鞅辅助了秦孝公,一个大国又迅速地崛起。想那商鞅和孙膑,与魏惠王都曾有过数面之缘。可遗憾的是,魏惠王是有眼不识人才,就这么的白白地放走了两个千古奇才。我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凭借着魏文侯留下来的百年基业,魏惠王若能够把商鞅和孙膑二人留下来辅佐自己,那中国的历史恐怕真的要改写了。
难怪后来魏惠王会伤感地说道:“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一个恨字,尽显他的懊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