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一期我们讲到,吴起在魏国已经失去了信任,也不再留恋,于是毅然离开了这个自己效忠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转而投向了楚国。
对于吴起的离去,魏武侯虽然感到有些意外,但也并没有多少自责,他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快,他便把这件事情抛在了脑后,跑去会见来访的齐国话事人田和。
田和此时来访魏国的目的很简单,当年他同意齐康公陪同三晋去觐见天子,成就了魏文侯当诸侯的梦想,现在嘛,也该轮到魏国你帮我实现这个梦想了。
这举手之劳的事自然是能帮就帮了,魏武侯派出了使者前往雒邑,请当时的天子周安王封田和为诸侯。然后又派人到各国去发布公告,争取更多诸侯的支持。
既然魏赵韩三家之前已经有过先例,周王室也只是做做样子。于是,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册封田和为诸侯,即齐太公。田氏正式成为了齐国的统治者,完成了“田氏代齐”的历史转换。
就在魏国和齐国一改往日仇怨,把酒言欢的时候,那边的赵国却开始对魏国产生了不满。
要说这赵国啊,也是一肚的怨气,其实也是由来已久。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与魏国和韩国相比,赵国的位置是在早期晋国的最北边,几乎处在了中原文化的边界线上。那在这犄角旮旯里,领土的安全系数虽然高一点,但是相对而言,这中原的油水也捞得少一些。当三晋联军在中原所向披靡,攻城拔寨的时候,所得的战利品那绝大多数都被魏国和韩国拿走了,而自己呢,只剩下一些边角余料。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干这个行当,最怕的就是分赃不均。赵国心里想,如果说大家都没有,那也就罢了。可明明出力的是我,可现在吃肉的是魏国,喝汤的是韩国,我这儿呢,只剩下舔盘子的份了,这个我可想不通。
要说之前,魏国君主魏文侯和赵国君主赵烈侯,以及韩国的君主韩文侯,这三个人打天下,当时绝对是铁哥们,可以说只谈感情不谈钱。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三个人早已驾鹤西归,留下了三个自己的儿子即位,并且这三个儿子彼此也没什么交情。在这样的局面下,这联盟恐怕离瓦解就不远了。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的弟弟赵朝作乱,企图推翻赵敬侯,自立为君。赵敬侯虽然不像他爹赵烈侯那样有本事,但是他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几位重臣的辅佐之下,赵国迅速扑平了叛乱。见到失败已成定局,这赵朝索性跑到了魏国。
如果魏文侯在世,那必定会以大局为重,即便是心上有所疑虑,但是面子是一定要给足的。可是魏武侯却不这么想,他不仅留下了赵朝,而且还派兵帮助赵朝围攻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此时魏武侯的想法想得很好,他想学自己的父亲魏文侯那样,可是这一次,招用错了。魏文侯打的是敌人,而他打的是自家兄弟。不得不说啊,这一次魏国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魏武侯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当年你魏文侯平定天下,是因为有吴起。而现在的魏国武卒,已经不再是那支所向披靡的精锐部队了。在邯郸城下,这魏军反而被人赵国军队打得是大败而回。
年少冲动的魏武侯,这脑子一热想出来的战略规划,就这样彻底地失败了。这仗打败了倒无所谓,之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这一次的失败,不仅仅是打了败仗,而是把赵国积淀下来几十年的情感,彻底地打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