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到,鲁国在吴起的带领下,击退了来犯的齐国大军。不过由于吴起身上的缺点实在是太多了,例如他的弃母、杀妻这些有悖人伦之事。所以,大胜而还的吴起,不但没有受到鲁国君臣的热烈欢迎,反而是无人待见的冷落。
我们先放下吴起的缺点不说,单从鲁国对吴起的态度上可以看出,鲁国在任用人才上,是短视的。这也是鲁国逐渐孱弱的原因之一。
而此时呢,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消息传到了鲁国,吴起听说后,便心生离去之意。这俗话说得好,此处不养爷,那自有养爷处。于是吴起便离开了鲁国,来到了魏国的安邑。来到魏国的吴起通过魏相翟璜的举荐见到了魏文侯,并向魏文侯表达了自己想要效劳魏国的意愿。
魏文侯虽然听过吴起的大名,但对他本人并不是很了解,魏文侯只知道这吴起曾经是曾子的学生,和李悝算是同门。于是魏文侯便开口问李悝:“先生,吴起这个人怎么样?”
李悝回答道:“此人贪慕功名,冷酷无情,但要说带兵打仗,恐怕连司马穰(ráng)苴(jū)也不是他的对手。”
这李悝口中说到的司马穰苴那可不是小人物,他是春秋末年齐国著名的兵法家,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到了唐朝肃宗时期,曾经将历史上十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庙内的“武庙十哲”,其中就有这位司马穰苴,可见其战功之显赫了。
李悝在评价吴起的军事能力的时候,竟然说出了“连司马穰苴也不如他”这种话,那真是极高的评价了。
听了李悝的话,魏文候大喜:“那既然如此,那快快让他来见我吧。”
第二天,魏文侯见到吴起之后,有心要考验他一下,于是故作为难地说道:“寡人听说阁下擅长带兵,可惜啊,我魏国不想打仗,也不需要能打仗的人啊!”
听了魏文侯的话,吴起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
魏文侯不解地问道:“敢问,您笑的是什么呀?”
“大王,魏国的长矛锋利异常,盔甲坚韧无比,这战车也是牢固可靠,战马都披着印有猛兽花纹的皮革,打造如此的军备,大王居然说魏国不想打仗,这不是可发一笑吗?”
魏文侯接着说道:“哎,此言差矣,这些都是防患于未然的,寡人并不想动用这些军备。”
“呵呵,大王,您明明有这些军备,却不把它交给会使用的人。倘若一旦有一天,魏国遭到攻击,敌人可不会再给您准备的机会!愚下认为,当敌军进攻时不去应战,这不算是‘义’。趴在死去的士兵身上哭,也绝对称不上是 ‘仁’!”
听到吴起的一番话,魏文侯确信,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
吴起上任后,首先对魏国军队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全新的“武卒”制度。其实这所谓的武卒,就是今天所说的职业军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往往是快要打仗的时候,才从每家每户挑选壮丁男士来参军。等到战争结束,这些人便会各回各家,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这种招募的方式对个人身体的素质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部队往往也缺乏战斗力。
而吴起设立的“武卒”则有所不同,它要经过一系列的严格选拔考核才能够入选。入选的士兵,必须要衣“三属之甲”,这三甲是哪三甲呢?它们分别是上衣、大腿和小腿处覆盖的护甲。不仅如此,这些武卒还要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着五十支箭,带上三天的口粮,手执长矛,腰挂佩剑,用半天的时间就能跑上百里的路,而且还要立即投入战斗,这样的标准,那绝对相当于是今天的特种部队了。
当然,苛刻的招募条件那必然伴随着丰厚的待遇,一旦入选武卒,不仅他个人,包括他全家在内都可以免除赋税,这在当时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除此以外,吴起还革新了军队的编制。他们分别是:五人为伍,设立伍长;二伍为什,设立什长;五什为屯,设屯长;二屯为百,百人之主便可称为将了。这十百为千,一千人是最基本的战队编制,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团。到了打仗的时候,将众多个千人编制的战队组合在一起,并且设立一名大将军。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吴起亲手打造了一支作战能力超强的精英部队。
如果说秦国之前不敢轻易进攻魏国的原因,是因为有田子方和段干木,那么现在,真正令秦国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的人物,正式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