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系列04:从一家之主到一国之主

2017-06-21 09:23:38.0

在中国历史上,“三家分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不过您可要注意了,我这儿所说的“划时代”那不是形容词,而是真正意义上划出了一个时代。

“三家分晋”之后,历史正式从春秋迈入了战国,整个中国的形势随之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以前的周天子,虽然没有什么权势,但总归还是被诸侯承认的,逢年过节那也总是有礼物收的,可是现在却被所有人遗忘了;原来的诸侯特别注重祭祀,那连打仗都要先占卜后祭天,到了战国的时候,可就都不管不顾了,一个个都在发展军事,简直是把打仗当成了人生的最高理想。

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韩、赵、魏三国的崛起了。今天,我们就先从魏国说起。

公元前445年,原魏氏家主魏桓子辞世了,他的孙子魏斯即位,成为了魏国的开国君主,史称魏文侯。

从一个家族的继承人,摇身一变成了开国君主,年轻的魏文侯心里多多少少那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管理家族和治理国家那是完全的不同维度的,以前的那套管理理念那是用不上了。

当然,管理方面的问题还好说,没干好那还可以学嘛。但是最关键的是,魏国虽然从晋国分走了一大片土地,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儿,还在发育的阶段,其他的诸侯国能不能给自己发展的空间,给自己一个成长的空间,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别的不说,单说西面的秦国,当年秦穆公三次东进中原,全部被晋国扼杀。崤山之战的深仇大恨那还没报,这秦国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现在晋国自己内斗,搞得是四分五裂,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秦国都应该有所动作了。

想到这儿,魏文侯的眉头紧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到底应该怎样应对当下的形势,光凭自己拍脑袋那是肯定想不出来的。当年晋文公身边有狐偃和赵衰,齐桓公有管仲和鲍叔牙,秦穆公有百里奚和蹇叔,勾践则有文种和范蠡。看看这些古往今来干大事的人,魏文侯明白自个最缺的是什么了,是什么?那就是人才。

说到人才,魏文侯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亲传弟子,卜商,子夏。

说到子夏,想必大家应该不陌生,他老人家可是“孔门十哲”里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了,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论语》的主要的编辑者。我们之前在讨论儒家的时候曾经多次提到过他老人家。

子夏晚年居住在魏国的郊区,过着一种隐士一般的生活。魏文侯不辞辛劳,坐着马车千里迢迢地来拜访,连相印都一并带在身上,那说白了,只要子夏一点头,那马上走马上任。

面对魏文侯满满的诚意,子夏也很感动,但感动并不表示可以行动。子夏遗憾地说道:“魏王,我年事已高,恐怕不能答应您的请求了。不过,老朽可以推荐一个人,此人的能力,绝不在我之下。”

魏文侯赶忙插话道:“先生,不知您推荐的是谁呢?”

子夏不慌不忙地说了三个字:“段干木。”

魏文侯疑惑地说道:“先生,既然您如此举荐他,那么此人定是大才,可是,我怎么从来没有没有听过段干木这个名字呢?”

子夏笑道说:“哈哈…段干木为人低调,不喜名利,你见到他自然就知道了。”

子夏的举荐让魏文侯是如获至宝,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要马上见一见这位隐世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