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混淆是非的名家

2017-06-14 09:12:09.0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当中国的第一条成文法令公布之时,随之而诞生的还有一群学者,这群学者有点像今天的律师,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依据法令进行解释和辩护,由于这些学者从事名词概念的讨论,因此又被人们称为“辩者”。到了汉代,司马谈在他所著的《论六家要旨》中,又给这群人起了一个新的称谓,名家。

顾名思义,名家学派研究的就是以“名”为学问。那么什么是“名”呢?其实说白了,“名”就是事物的名称,也是人们认识万事万物的媒介。

比如我跟您形容一只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可能您并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如果我说牛,那您脑海中马上就会勾勒出长着两只角的牛的模样,这就是“名”的作用。

实际上,在先秦时代,不仅所谓的名家学派讲“名”,其他的学派也十分注重“名”的问题。比如管子就曾经说过,“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帝王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意思就是黄帝给成千上万的事物起了名字,这样百姓在财产分配方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而孔子则是最早提出“正名”这一观点的。这个在前面我们讲孔子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孔子在回答子路关于为政问题询问时,他指出为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正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今天我们常说,不管什么事都要有名分,没有名分,你就没有存在感,由此可见“名”非常重要。

名家辩论学说的创始人名叫邓析,在春秋末期的郑国做大夫,邓析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叫做“两可说”,就是模棱两可的意思。关于这个“两可说”,在《吕氏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年,郑国的洧(wěi)河突然发起了大水,淹死了许多的郑国人。其中有个富商的家中也死了人,尸体被一位穷苦人家打捞起来。当这位富商得知消息之后,便来到了这户穷人家,想要把自己亲人的尸体赎回去。但是没想到的是,穷人却狮子大开口要很高的价钱。富商无奈之下,便去找邓析向他求教,接下来该怎么办。

于是邓析开口对富商说:“你急什么,其实你不用着急。这是你的亲人,除了你,难道会有其他人去买这具尸体吗?”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你再拖两天,那个人肯定就会降价了。

富商一听觉得此话甚是有理,于是便回家了。

果然,穷人看到富商两天没出现,这心里当下就是着急了,于是他也来找到邓析,求教方法。

邓析开口如下说道:“你急什么,你不必着急。除了你,没有其他的地方能买到这具尸体。”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你也拖两天,等富商急了自然就会买走了。

穷人一听这话也很有道理,于是心安理得的回家去了。

富商和穷人都在等着对方来找自己,就这样,一天两天,最后半个多月过去了,双方都没见到对方的影子,可这尸体却已腐烂掉了。

同样一件事情,邓析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建议,每一个单独看起来好像都很有道理,但是总觉得哪里有些不通,这就是诡谲(jué)至极的“两可说”。

其实说起这邓析啊,也不光光是有他的“两可说”。邓析和孔子一样,他们当时都是开办私学的人。邓析教给人家的是什么呢?就是这“诡辩之说”。

后来,郑国的大夫子产听说了邓析这样的“两可说”,由发感慨啊,“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认为邓析是一个没有原则而善变之人,于是便把他给杀掉了。

其实,有时候大多人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所谓的“两可说”,其根源在于对事物缺乏一个正确的判断力,进而会人云亦云,这也便是自古以来小人之言,更具诱惑力的原因所在了。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