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到,孙膑遭到同门师弟庞涓的陷害,被处以膑足和黥脸之刑,后来侥幸逃脱,来到了齐国,做了大将田忌的幕僚。
公元前354年,当时魏国国君梁惠王,派大将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一举打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城下。危难之际,赵国赶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得到消息后,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前去救援赵国。
田忌见赵国形势危急,准备直接领兵前去邯郸解围,而孙膑却冷静地说道:“将军,如果劝架的人直接参与战争,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同样的道理,用兵解围,也要避实就虚。现在魏国已经把全部的精兵都集中到了邯郸,国内的兵力十分空虚。我们不如引兵直奔魏国的大梁,魏军见国内危急,必定回来救援。我军便可在途中设伏,一举击败魏国。”
田忌听后觉得甚有道理,于是欣然接受了孙膑的作战方案,引兵包围了魏国的大梁,佯装进攻。庞涓果然中计,撤军救援。此时的孙膑早已在桂陵设下了埋伏,结果齐军大获全胜,消灭魏军两万多人马,庞涓也差一点成了齐国的俘虏。
孙膑在这一场战役中表现出的奇思妙计,让人们眼界大开。此后,“围魏救赵”便成了后世军事家们百谈不厌的经典战例。
十三年之后,即公元前 340 年,魏国与赵国又联合起来攻打韩国,韩国也是连忙向齐国求救。这一次,齐威王还是命田忌和孙膑前往救援。
尝到了“围魏救赵”的甜头,田忌故技重施,再次率军直驱大梁。庞涓则立刻撤军回救。
得知魏军的动作后,孙膑对田忌说道:“将军,韩、赵、魏的士兵素来悍勇,因而轻视我齐军,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装出恐惧的样子。请将军现在就传密令下去,让我军今天挖十万灶以做为炊事,明天减为五万灶,后天减为三万灶。”
田忌对孙膑是向来信服,见他此刻胸有成竹,也没有多问,便传令下去。
庞涓一路赶来,十分注意侦察路上齐军留下的痕迹,生怕再像上一次那样吃一个哑巴亏。连追了三天之后,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令他振奋的秘密。他发现,齐军的军灶一天比一天少,心中暗想,这真是天助我也啊!于是对部下说道:“我就知道齐军胆小如鼠,你们看,他们进入我魏国三天,士兵就跑了大半了!”
庞涓是以何为判断的呢?原来,古代的行军打仗,往往会根据对方行军时所留下的灶坑来推算对方军队的数量,而孙膑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误导了庞涓。
经过一番仔细地推算,庞涓料定齐军此时不过万余人,于是亲自挑选了数千名精锐的骑兵,快马加鞭去追赶齐军。可他哪里知道,他早已陷入齐军的伏兵包围了。
孙膑早已计算出魏军的行程,在马陵道上设好了埋伏。马陵道处于山岭之间,道路狭窄,地势险要,那是打伏击最理想的地方。孙膑命弓弩手埋伏在两侧,只等火光一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夜果然赶到,命令军士点燃火把前行。忽然,见路旁一棵大树独立地耸在那儿,树皮被剥去一段,隐约仿佛还有几个字,于是庞涓从部下的手中拿过火把,亲自上前去看,只见那树皮上赫然刻着七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见到这七个字,庞涓是毛骨悚然,大惊失色,他知道中计了!“不好!不好!我中了孙膑的诡计了!”
还没等他说出来撤军,就在这个时候,齐军是万箭齐发,这飞驰的箭犹如暴风骤雨般地射向魏军。
此时的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今夜必然是丧命于此了,于是长叹一声,拔出佩剑,自刎而亡。
齐军消灭了庞涓所带的精锐部队,又立刻追击魏军在后面的部队,将其全部歼灭,魏军统帅太子申也成了齐军的俘虏。
经此一役,这个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车中出谋划策的神奇军师名满天下了。以至于当时的士子都以能学习孙膑的兵法理论为荣,兵家的呼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