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以刑止刑”的法家思想

2017-05-31 13:42:42.0

韩非子回到韩国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各地游历,不仅了解了风俗民情,也从百姓那里学到了很多朴实的智慧。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带给韩非子巨大的感悟,这些都记录在了《韩非子》这本书中,在这里我们选取了其中几个故事与大家做以分享。

一次,韩非子看见一队士兵押着好几个犯人从自己眼前走过,囚犯的妻子和儿女则跟在后面大声地哭嚎着。

韩非子看这些囚犯个个是面黄肌瘦,并不像是杀人越货的强盗。于是就问周围的人这些犯人到底犯了什么罪。

人群中一位年长的老者说道:“大人,您是不知道啊。这附近的山里,有一条名叫丽水的河流。丽水之中的沙石含有金沙,非常值钱,所以常常有一些生活穷困的人偷偷地前去采集。但是国家的律法有明确的禁止私人采集金沙,违法的人被抓住以后便是处以极刑。这几个囚犯就是因为偷采了金沙被抓住了。这不,马上就要杀头了。”

韩非子不解地问道:“老人家,既然偷采金沙是杀头的大罪,为什么这些人还去采呢?难道他们就不怕死吗?”

“唉…这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吗?那么多人都去采,也没几个人被抓住啊,只能说这几个后生运气不好啊。”

听了老人的一番话,韩非子心里很是难受。在各种刑律当中最重的莫过于极刑了,也就是死刑。但是就算是死刑,仍然不能制止偷采金沙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失衡而导致人民生活穷困,另外一方面就是官府的监管不到位。

这些游历中的见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韩非子后来形成的法家思想。韩非子主张施行严刑峻法,表面看来是冷酷无情,与我们常说的仁爱相去甚远,可是我们要知道的是,韩非子的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以刑止刑”,最后要达到无人犯罪,没人受惩罚的理想境界,这恰恰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

还有一次,韩非子在路过一个名叫上地的小城时,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这个地方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有一手射箭的好本领。韩非子觉得很是奇怪,于是找来当地人打听原因。

原来,这个上地的位置处在一个军事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发生战争。当年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曾经在这儿做过太守,他见这里的百姓深受战乱的危害,于是想到一个办法让百姓人人练箭,以便能御强敌。

一日,李悝下令道:“以后在上地这个地方官吏断案,就让双方当事人比赛射箭,能射中靶心的就算赢,射不中的就是败诉。”

这命令下达以后,人们起初是很难接受这个有些荒唐的政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发现,倘若不练习射箭,并且射不中,这官司还真就没法打了。否则,只有自认倒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射箭。

后来秦国派兵来攻打上地,以为很容易就能攻克这个小的城池。谁知道城墙上忽然射来一阵阵的箭雨,奇准无比,把秦军射得个个是抱头而逃。等到秦军反应过来,这败势已然不可逆转。因为上地军民的弓箭技艺非常地高超,秦军根本无法抵挡这些神箭手的攻击,被杀得是丢盔弃甲,大败而回了。从此以后,上地的居民就形成了人人都要学会射箭的风俗。

韩非子听完,不禁拍手叫好。心想,要是韩国人人都能像这里的人一样,那秦国的大军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个郡守李悝施行的办法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但这个看似荒谬不合常理的决定却蕴含着治理国家的深刻道理。如果韩国君主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充分去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那韩国的富强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