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非子在荀子门下学习的经历,历史上记载的并不太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荀子学贯百家,所教授的知识不拘一格。韩非子后来形成法家的思想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荀子的启蒙。
譬如荀子在一次讲课当中,提出要严明律法,用严厉的刑罚来制止犯罪的发生。在场的学生们都很奇怪,荀子这样一位和蔼的夫子,为什么会提出如此犀利的观点呢?要想国家安定富裕,难道不应该施行仁政,用慈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吗?
而荀子却解释说,身处乱世之中,不用严苛的律法来制裁那些犯罪作乱的人是不行的。这样的乱世,如果仍用仁政来治理国家,只会纵容那些破坏社会秩序的坏人,而对安分守己的百姓而言,却得不到任何的保护。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荀子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在殷商时期,国家有一项法令是这样规定的,在街上乱倒垃圾的人,应以砍掉双手的刑罚。孔子的学生子贡,看见这段历史记载的时候认为刑罚太重了,于是就去请教孔子。
子贡开口说道:“夫子,倒灰的罪轻,断手的刑重,古人怎么会如此的残酷呢?”
孔子开口说道:“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治理方法。让人民承受断手的刑罚,人民是很难接受的。而让人民不去街上倒灰,这倒是很容易做到的。让人们去做容易的事情,而不去做让他们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正是治理的原则所在啊!”
学生们听完荀子的讲述,心里明白了。原来重刑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减少刑罚,而让社会安定。然而韩非子心中还有一丝疑问,他向荀子请教道:“夫子,施行严刑峻法,纵然社会安定了,但是人民会不会心存怨恨呢?如果人民心存怨恨,那这样的安定是不是难以长久而存呢?”
见韩非子发问,荀子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他没有直接回答韩非子的问题,而是又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孔子曾经在卫国期间,他的一位学生高柴(字子皋)在卫国任职狱吏。一次,高柴奉命执法,判处了一个罪犯砍去双脚的刑罚,并且亲自执行了判决。后来,这个人刑满释放,被派去看守城门了。就在这件事情发生不久,由于小人在卫国国君面前进了孔子的谗言,诬陷孔子图谋作乱。卫国国君恰恰又轻信了这些谣言,打算把孔子抓来治罪。孔子没有办法,只好与众弟子连夜逃走。
就在这个时候,高柴与众人居然走散了,被追兵追的是无路可逃。就要跑到城门的时候,高柴突然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因为他看到了那个守城门的人,正是曾经被他砍脚的人。守门那人也见到了高柴,见高柴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便开口说道:“你要想逃命,旁边有一个狗洞,你爬出去吧。”
“君子不钻狗洞。”高柴正色地回答道。见高柴一身正气,那人便拉着高柴躲到了旁边的屋子里。等到追兵来时,那人谎称没有见过高柴。就这样,高柴才捡了一条命。
高柴很感激这个守门之人,但是又有一丝疑惑,便开口说道:“感谢您的救命大恩,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当我在做狱吏的时候,曾经判处您的罪行,按说您应该是与我有仇,可您又为什么今天要救我呢?”
听到高柴的一席话,守门人开口说道:“此言差矣,我被砍掉双脚,本来就是罪有应得,当时你按律令你给我治罪,并且反复地推敲法令,想帮我免罪,并且流露出怜悯之色,这些我都是看在眼里的。您的仁爱之心,令在下佩服。您执行的律法,但是我们之间并没有仇恨啊!”
听完这个故事,韩非子心中疑惑解开了。原来,刑罚不仅可以惩罚罪恶,还可以树立恩德。施行严厉的律法,并不是叫人失掉公正。若能公正执法,人民自然也就不会心存怨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