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由卫入秦的革命家

2017-05-25 10:30:37.0

公元前三百多年,周天子已然是名存实亡。各诸侯国拥兵自重,中华大地是四分五裂,战火频仍,涌现出一大批的英雄豪杰。在这样一群璀璨的明星当中,有一颗星分外的耀眼,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家人物之一,改革家,政治家,商鞅。

商鞅,姬姓公孙氏,所以又被称为卫鞅和公孙鞅。

他的祖辈是卫国的国君,按照“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的礼制,因此又名“公孙鞅”。因为秦孝公后来赐予他的封地在商的缘故,因而他被称为商君,后人也把他称为“商鞅”。

尽管他的祖辈是卫国国君,他又是贵族的后裔,但他只是卫国国君的一个庶子。所以商鞅从生下来就饱受人情冷暖。从名义上看,他是卫国的贵公子,可实际上,他根本得不到父亲一丝的疼爱。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问的分类也是越来越细。有人学儒,有人习道,儒墨两家更是当时的“显学”,别的学问还包括纵横之学、阴阳之学,甚至农学也自成一家,在当时也是极其被看重。

而商鞅对这些庞杂的学派都没有什么太大兴趣,唯独喜欢“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是法家学派的一脉,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是一门关于统治之术的学问,教授国君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基本上很接近我们现代的管理学。

商鞅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对这套学说是十分的精到,对刑名之学的核心思想更是了如指掌。天资聪颖的商鞅,十几岁时就已读通了当时的名家典籍,成为诸公子当中最有学识的一个。当时卫国的达官显贵们,对他都十分地尊重,也曾经多次向卫君建议立他为王储。但是,在盛行注重门第、注重名分的习俗包围之下,一个庶出的孩子,差不多等于那就是个野孩子,若想冲破这样的禁锢僭越名分,成为接替卫君的继承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一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商鞅,便辞别了母亲,前往鲁国投奔当时小有名气的思想家尸佼去了。

尸佼又叫尸子、长卢子,鲁国人,是商鞅的老师。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尸子是商鞅的门客。谈起这位尸子,在中国历史上那也是大大的有名,我们现在有一个词,那就是他老人家创造的,那便是“宇宙”。最早提出“宇宙观”的就是尸子,尸子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跟随商鞅到秦国后,便一直帮助商鞅出谋划策。直到后来商鞅被处刑,尸佼便逃到了蜀地,在那儿生活了十几年之后死去了。

商鞅跟随尸佼学习后,原想在卫国谋个出路,但是,见卫国狭小人少难成气候,又听说李悝(kuī)、吴起二人在魏国为相,便决定前往魏国投奔李悝。

李悝也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经亲自主持了魏国的变法,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dí )”的政策。也就是说,国家在丰收的时候以平价的方式购买余粮,那么在荒年的时候以平价再售出,从而使粮价达到平稳。在政治上,则实行法治,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制度,主张有能者居之,一度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但是不巧的是,等商鞅到了魏国,魏文侯辞世了,李悝病死了,吴起也因为遭到小人的陷害逃离了魏国而到楚国去了。商鞅只好委曲求全,投靠到魏国宰相门下,成为了幕府里边的一名普通的门客。

商鞅在魏国相府的这段时间里,近乎疯狂地学习着李悝的思想,深入研究治国之术,为他日主持秦国的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