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历史对荀子的偏见

2017-05-23 09:26:36.0

西方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出人性本恶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

因为一句“性恶”,荀子这个文化巨人一次又一次地被后人批评,视为异端,甚至有人把他当成是跳梁小丑。这是荀子的悲哀,是儒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悲哀。虽然近代的许多史学家都在为荀子正名,但千年来形成的偏见又怎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呢。

荀子人性恶的观点,太刺耳,太尖锐,那些把自己标榜为君子的人,哪一个愿意承认自己的本性是恶的呢?宋代理学家程颢就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只因为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这一个观点,就否定了荀子一切的成就,可见那些所谓的君子对荀子痛恨之强烈了。

荀子无疑是一个伟大而又悲剧的人,他的学说遭到了当时人们激烈的反对,流言蜚语始终不断。他到处游说,四处碰壁,以至晚年流落到了兰陵,依靠教书维持生计。然而悲凉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对这个社会妥协。

荀子说过:“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子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当权者赞誉也好,鄙视也好;其他人说诽谤也好,污蔑也好,他一概不入其法眼,更不放在心上。荀子遭遇谗言时,曾说:“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可见荀子是一位非常看重人格尊严的儒家学者,绝不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庸俗儒学之辈可以相提并论。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呢?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晚年的荀子,选择回到兰陵教书。

在兰陵北面约二十里处,有一座神峰山,相传鲁国百姓为纪念季文子,而特意把这座山改名为文峰山。

季文子是鲁国的三朝元老,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余年,虽掌握着鲁国的朝政和财富,然而自己却毫无积蓄,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贞守节。因此受到百姓的拥戴。

在文峰山下,离开了官场的荀子,正如他的先辈孔子和孟子所做的事情一样,决定广收弟子,开坛讲学,将儒学的火种继续传播下去。

荀子的学生中,不乏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被后人称为“大毛公”的著名经学家毛亨,曾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荀子传给他的《诗经》保存了下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读的《诗经》。而另一位弟子伏生,曾经任秦国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把《尚书》这本书藏到了墙的缝隙中,从而得以保存了下来。

在荀子的这些学生当中,最出名的两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们就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秦国丞相李斯,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韩非子。

讲到李斯和韩非子,那就一定要讲到法家,而要讲到法家,有一个人是必须首先提及的,他到底是谁呢?您不妨先猜一猜,让我们明天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