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念

2017-05-22 09:56:28.0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两百年的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重大的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例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诸子百家等先贤,可有趣的是,尽管这些哲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不可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交流,但他们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却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和对社会的认知,都是轴心时代的传承与延续。

荀子就是出现在轴心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他提出的诸多思想,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超越了他的前辈孔子和孟子,甚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在的那个时代。

在齐国发表“人性本恶”的演说之后,荀子在楚国春申君的邀请下,做了楚国兰陵县的县令。荀子任兰陵县令的那些年,正值兰陵大旱,庄稼是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见此情形,春申君命卜尹大夫,也就是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在兰陵设祭坛求雨。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荀子叹息了一声,对他的弟子们说道:“如今兰陵遭遇旱灾,当官的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去考虑怎样做好基础设施,仅仅把希望寄托于老天爷,真是荒唐之极呀。”

说完,荀子让弟子准备好了笔墨,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派人送给了春申君。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荀子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应这个规律就会得到福报,违背它就会有灾祸。所以智者和圣人只考虑世间之事、利民之事就好,而不要妄想去改变自然规律。这就是荀子著名的“天论”。

荀子的《天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唯物主义的宣言。古代社会的科学认知不发达,对自然界发生的许多事情没有办法解释。比如人是从哪来的?天上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神话的诞生便是为了解释这些神秘的自然现象,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的故事等等等等。

对于自然现象不理解,人们普遍对天抱有一种敬畏的情感,甚至把天当作万物的主宰。每做一件事之前,必会占卜,来询问天的意思。事情做完了,假如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还要用祭祀的仪式来感谢天地神明。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普通的百姓,还是贤明的君主,抑或是大思想家,没有一个不对上天心存敬畏的。而到了荀子这里,则破天荒地提出了“天行有常”这个唯物主义观念,说天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的,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的意志干扰,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你做的事是好事还是坏事,上天并不会因此而对你偏袒或加以惩罚。荀子的这以观点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科学观念了,毫无疑问,荀子所提出的这种观念对人类思想史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惜的是,越是超前的观念,越无法被当时的时代所接受,所以春申君在接到荀子的信后,一笑置之,完全没有把荀子的话放在心上。

在一片质疑声中,荀子遗憾地离开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