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博纳百家的荀子

2017-05-17 09:39:15.0

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显学地位。在孔子死后的百余年间,诸侯群雄纷纷并立,各诸侯国的国君喜好也各不相同,对待各家各派的学说取舍也是各有标准 ,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学因其主张王道、仁政,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霸道,而显得“不合时宜”,因此也呈现了渐趋衰败的趋势。正当天下异说纷纭、儒学衰微之际,孟子、荀子挺身而出,将儒学重新带回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我们用了几篇文章讲到了孟子,今天我就为大家讲一讲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后人也称荀子为孙卿、孙卿子,这主要是因为要避西汉孝宣皇帝刘询的讳而改的。

荀子十五岁的时候便游学于齐国,在稷下学宫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稷下学宫是齐国打造的诸子百家学说交汇之地。特别是在齐宣王时代,齐宣王为扩大其政治影响,招贤纳士,使得天下饱学之士都汇集到了稷下学宫。儒、道、法、阴阳等重要的学术流派的学者都汇集于此。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荀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到了齐襄王时代,荀子已经成为备受尊重的夫子,由于他学识渊博,威望极高,因此被三次尊为“祭酒”,也就是学宫的校长。

那么在这儿呢,要跟大家说明一下。所谓的“祭酒”,意思就是酹(lèi)酒祭祀,也就是把酒洒在地上祭祀天地的一种仪轨。苏东坡有词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所提到的“酹”便是把酒洒在江河中的意思。商周时期,在祭祀天神或祭奠祖先的重要的仪式上,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周礼》中明确指出,在祭祀的时候要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而酹酒这个动作一般是由那些极其被尊重的长者来担任的。为此,人们经常把尊者或者年长的人称为祭酒。

到了汉代,祭酒则完全成了官职的名称。汉平帝在设立六经祭酒一职,后来又添置了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之后的西晋改为国子祭酒,隋唐以后又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要官员。不过这个时候已经跟“酹酒”或者祭祀没什么关系了,仅仅是一个官职的名称。

在稷下学宫的日子里,身处百家争鸣的漩涡之中,荀子驳论百家,甚至推翻了儒学的部分思想,把一些旧有的学说,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了儒家新说的崭新格局。同时,荀子以儒家的角度,用儒家的标准和原则,认真地审视当时盛行的各派学说,对各派学说的利弊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与意见。

要知道,门派之见向来是求知路上的大敌,而荀子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克服门派的格局,固然是因为他学问的功底深厚和渊博,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荀子有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公正无私 。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没有办法像老子那样超然物外;也没有办法像墨子那样,完全站在统治者的对立面,站在体制之外。他仍旧选择了一条儒家先辈们走过的道路,在列国中,推行儒家思想。

荀子在齐国住了很长的时间,备受齐王的赏识。齐王十分尊重荀子的为人与学识,因此经常向他求教治国的理念。但没想到的是,这却引起了一群势利小人的嫉恨。于是便有人向齐王进言,诽谤荀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荀子迫不得已,只好离开了齐国。

说到诽谤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自古以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优于众言必诽之。这谣言的厉害,可谓无敌了。但诽谤一词的原本含义并非是贬义而是褒义。

这要从齐威王说起,齐威王采纳邹忌的意见,整肃吏治期间,曾高挂木牌,国人无论社会阶层,或农或学或商或贾,均可以对时政点评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把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写在木牌之上,定期有官府来收集这些木牌,直接呈阅给齐威王。此举一出,齐国官场风气那是大为的改观。

但齐威王故去之后,齐国官场的奢靡安逸之风又开始抬头了,当齐威王所设谏言的木牌,也是越挂越高。起初踮起脚尖尚可书写,到后来,干脆把木牌挂到遥不可及之处。书牌谏言也就变成了木牌高挂,至此,诽谤从一个褒义词,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直至今日。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放言约谤,微言为诽。“诽”有明善恶和贤人之言的含义,而“谤”则有公开提出自己观点的含义。

这真真是,古之诽谤表正大气象,今之诽谤乃恶语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