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不为仁也非不能仁也

2017-05-15 12:01:13.0

离开魏国的孟子,经过再三地考虑之后,决定去齐国。孟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是齐国,后来因为不能被重用才离开的。时隔数年后,齐威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齐宣王继位了。

齐宣王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继位之后,齐宣王重新修缮了稷下学宫,以厚礼招贤纳士,很快恢复了稷下学宫的声势。数千名学士慕名而来,开宗立派,著书立说,在当时达到了极盛的景况。

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诸侯都在考虑争霸的事情,齐宣王也不例外,他第一次见到孟子的时候,就向他请教称霸的问题,他开口问道:“先生能给我讲一讲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吗?”

孟子答道:“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情,所以我也没有学到,您要是想听,我给您讲一讲以‘德行’称王的道理吧。”

孟子博古通今,怎么可能不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呢?之所以说不知道,只是不愿意讲罢了。

齐宣王紧接着问道:“那您说说,怎样的德行才能称得上天下为尊呢?”

孟子答道:“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仁义为先,便没有人能阻挡了。”

齐宣王又问道:“那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保护百姓吗?”

孟子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可以。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一个人牵着牛经过堂下,大王看见了,就问:‘牛要牵到哪儿去啊?’那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祭钟的。’大王您紧接着又说了:‘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发抖的样子。’那人便问道:‘那难道不祭钟了吗?’而大王您是这样回答的:‘那怎么可以呢?干脆用一只羊来代替吧。’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呢?”

齐宣王点了点头说道:“恩,确有此事。”

听到齐宣王的回答,孟子接着说道:“百姓以为大王吝啬,在我看来,其实是大王不忍心呐。”

“看来还是先生了解我的心意啊,齐国虽然不大,但我又何至舍不得一头牛呢?其实是我真的不忍心看那牛儿发抖,所以才用羊替代了。”

孟子接着说道:“大王也别怪百姓误会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能知道您的想法呢?如果是可怜它,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分别呢?”

齐宣王沉思了一会,说道:“是啊,牛和羊都很可怜,我当时也是一心想用羊来代替那个发抖的牛啊。”

孟子接着说道:“大王,这恰恰就是仁义的体现。因为您看见了牛,没有看见羊而已。君子对待禽兽,看到它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让它去死;听到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说,君子远庖厨啊!”

孟子的这句话“君子远庖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一直把这句话理解为,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远离厨房,把生火做饭的事儿交给女人来做,甚至还诞生了“庖厨君子远,椒水妇人宜”的说法。

其实孟子说的这句话,想表达的是君子的不忍之心,是仁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解释,非常地高兴并且说道:“哦,这么一来,我倒明白了,先生一讲,我才恍然大悟啊。大王如果有人跟您说:‘我能举起一百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明察秋毫,却看不见一车柴薪。’大王您会相信吗?”

齐宣王摇了摇头说道:“不信,当然不信。”

“大王,一根羽毛举不起,是因为不用力;一车柴薪看不见,是因为不想看;现在您对一只牛尚有仁义之心,老百姓却感受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您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啊!这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齐宣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问道:“先生,那不为和不能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答道:“挟泰山以越北海,跟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能;为长者折枝,说‘我做不到’,这便是不为。大王想称王天下,并非挟泰山越北海,仅仅是为长者折枝而已。《诗经》上说,要先给妻子做好榜样,才会影响兄弟们,进而影响到封邑与国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代的君主之所以能够远远超越一般人,其实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对家人的心思用在百姓身上罢了。”

孟子以敏锐的眼光看透人性和世事,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齐宣王深受触动。

那么齐宣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仁政”呢?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