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君王之乐在于百姓同乐

2017-05-12 10:12:27.0

孟子在滕国住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应该说滕文公对孟子那是非常的尊重,礼遇有加。但是孟子也看出来,滕文公并没有真的想推行他的“仁政”思想。滕文公是个聪明人,他需要在齐国和楚国的夹缝中求生存,也需要让滕国强大起来,这些事情显然孟子的理论是不能解决的。

一番思考之后,孟子决定离开滕国。此时的孟子声望比以前更高了,追随他的人也越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有记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这个规模可以堪比一个小型的部队了。

辞别了滕文公,孟子的车队浩浩荡荡、长途跋涉地往魏国行进。一路上,孟子都无心观赏沿途的风景,脑中一直在梳理魏国的历史,思考国君梁惠王的为人。在这呢,要跟大家说一下,因为当时的魏国都城迁到了大梁,所以魏惠王又被称作梁惠王。

魏国国君魏惠王早期任用公叔痤(cuó)为相,在公叔痤的治理下,国力强盛,对外征战是屡战屡胜。可是这魏惠王的晚年却信任庞涓等心胸狭窄之人,终致国势衰落,丧失了霸权的地位,夹在齐国和秦国中间岌岌可危。基于此,此去魏国将面临怎样的待遇,孟子心里是不清楚的,所以难免有些忐忑不安了。

事实证明,孟子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孟子一行到达大梁之后,梁惠王的态度是极其的冷漠,既没有派人迎接,也没有设宴款待,那更别说是问政了。就在孟子到达大梁的第二天,梁惠王召见了孟子。一上殿,梁惠王就不客气地开口问道:“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要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吗?”

梁惠王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要的就是利国利己的智慧和策略。孟子也不客气地回应道:“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国君说‘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普通人则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这国家就危险了。反过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义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讲道义的人不顾自己的国家和君主的。所以,国君只要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可想而知,刚一见面就呛上了,那梁惠王怎么可能高兴呢?但是梁惠王一上来就谈利益,这孟子又怎么可能高兴呢?于是两人不欢而散了。

过了一段时间,孟子又谒见了梁惠王,当时梁惠王正站在林苑的湖边欣赏风景。这座林苑好不宏伟啊,方圆几十里,那是有山有水,灵动秀气,而且还有许多飞禽走兽。梁惠王一边观赏着大雁和麋鹿,一边很是得意地问孟子:“贤良的人也会因此而快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贤良的人才会因此而快乐啊,不贤良的人即便有了这些也感觉不到快乐。”

梁惠王奇怪地问道:“这从何说起呢?”

孟子说道:“以前周文王发动群众的力量建筑高台深池,百姓们都很高兴,像是为自己的父母一样卖力,还把这座高台称为‘灵台’,这就是因为百姓知道文王心里有他们,因此也可以和君王一起分享快乐。可是夏桀就不一样了。他荒淫无道,沉迷淫乐,而且还把自己比作为太阳。于是老百姓就诅咒这太阳早日消亡。老百姓如此憎恨他,就算是有高台深池,这种快乐又怎能比得上文王的快乐呢?”

与第一次见面不同的是,梁惠王听完孟子的这番话并没有生气,反而很受触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在想,这仁政当如何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