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齐国之后,孟子本想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可是走到半路,闻听宋国的国君宋王偃(yǎn),想在国内推行仁政,正巧宋国是由齐国到魏国的必经之路,于是孟子便临时决定到宋国去看一看。
宋国是一个小国,自从宋王偃继位以来,经常受到邻国的侵犯,国力也很是衰微。但宋王偃是一个有志向的君王,他并不想轻易地妥协,而是希望在乱世之中保护好自己的国家和百姓。
孟子一行的到来让宋王偃喜出望外,下令设宴款待孟子,并安排他们住进最好的馆舍。
宋王偃对孟子是非常地尊重,他将孟子请进王宫,与孟子促膝长谈了整整三天三夜。其间孟子谈到君子的仁德,认为君子之爱有差等,他们对待万物,爱惜而不施加仁德;对待百姓,施加仁德而不视为亲人。君子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以仁德施予百姓;以仁德施予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孟子还谈到了税法的改革,说道:“有征收布帛的税,有征收粮食的税,有征收人力的税。君主若施行其中的一种,就最好暂且放弃另外的两种;如果同时采纳两种的税收,那么百姓就会有吃不饱的现象。如果同时采纳三种赋税,那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就是普遍的现象了。”
对孟子的思想,宋王偃深为赞同,他又仔细地询问了 “仁政”的具体实施。孟子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位能够肯定“仁政”并愿意推行的君主,他信心满满地想要帮助宋国实行改革了。
然而没过多久,孟子就发现了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宋国的权力并不是掌握在君主的手中,而是被一个大夫,名字叫做戴盈之的控制着。这戴盈之表面看上去对宋王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而暗地里却做着排除异己,独揽朝政的勾当。
听说宋王要实行“仁政”,这戴盈之大张旗鼓地表示支持,可心里却盘算着怎么在这场所谓的改革当中名利双收。他听说孟子师徒来到了宋国,便假装去拜访孟子。
见到孟子后,戴盈之假惺惺地说道:“欢迎,欢迎先生,请教先生,怎么用仁政治国啊?”
孟子对此人的所作所为那是早有耳闻,不愿与他纠缠,于是随口说道:“仁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轻对百姓的税收,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同时,应该免除关卡和市行的税收。”
听到孟子的一番话,戴盈之假装为难地说道:“哎,先生您是不知道啊,您说这个嘛,恐怕很难实行啊!要不,要不这样吧,今年呢,我们先减少一点,明年再减少一点,这样慢慢地调动,您看怎么样啊?”
听到这番话,孟子明白了他其中的意思,于是开口说道:“我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偷邻居的鸡,别人告诉他:‘你这不是君子的所为,赶紧停手吧。’而这个贼却说:‘哎,我少偷一点就行了嘛,我每个月只偷他一只鸡,等到,等到明年的时候我就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见孟子把自己形容成偷鸡的贼,这戴盈之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开了。
孟子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所谓的良臣,大多都是站在君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有的臣子善于开疆扩土,有的则擅长充盈国库,君王若有这样的臣子,那便把他们称为良臣。然而换一个角度去想,开疆扩土就意味着战争不断,充盈国库就意味着税收繁重,这些君主眼中的良臣,难道不正是百姓眼中的贼吗?
征了百姓的税,拿了百姓的钱,那就要为百姓办事。什么是好官?为人民当家做主的才叫好官,基层人民说好那才是真正的好。上级说好的,多半是溜须拍马之徒罢了。
想必大家都知道,最近有一部电视剧那是非常的火爆,名字叫《人民的名义》,我是一口气把这部电视剧看完的,看完之后,真真是感触良多啊。为什么谈到这部电视剧呢?其实,在这部电视剧当中,它很多核心的思想正是体现了儒家的核心观点,正如习主席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胜利是属于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