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救天下人唯“王道”也

2017-05-09 09:18:47.0

 
00:00/00:00

因为孟子的政治主张不被齐威王所采纳,也没有受封官职,所以孟子在临淄的主要生活就是继续教授弟子们,相当于把学堂从邹国搬到了齐国。讲学之余,孟子也结交了不少稷下学宫的名士。

当时齐国有一位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当时稷下学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淳于髡很欣赏孟子的才华,但对孟子的政治主张他却不太认同。

一日,淳于髡去拜访孟子,开口便问道:“男女授受不亲,这是你们儒家礼制的规定吗?”

孟子点了点头说道:“正是。”

淳于髡又问道:“那如果嫂嫂掉进水里,能伸手去拉她吗?”

孟子想了想后说道:“倘若嫂嫂掉进水里而不去救,那就不是人了,而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这的确是礼制的规定。然而人命关天,礼制也是可以变通的。”

见孟子上了自己的当,淳于髡心中暗喜说道:“哦…嫂嫂掉进水里,你甘愿变通礼制去拉她一把,可如今天下人都掉到了水里,怎么没见先生出手相救呢?”

孟子听出了淳于髡的话外之音,他是想让孟子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辅佐齐威王称霸中原,这样百姓以后就不会再受战乱之苦了。可是眼下正值乱世之际,这个时候如果不去劝谏君王施行仁政,难道还要帮助他们继续争斗,夺取土地吗?

想到这儿,孟子开口说道:“嫂嫂掉进水里,我可以用手把她拉上来。你说这天下人都掉进了水里,我难道还能只凭一双手就把天下人都拉上来吗?能救这天下人的,只有‘道义’这两个字!”

孟子的意思是,即便如今我帮助了齐威王称霸天下,让诸侯俯首帖耳,不再打仗了,可是老百姓就真的过上好日子了吗?也许老百姓在短时间之内会过上好日子,难道这就说明天下乱世已经过去了吗?春秋前前后后诞生了五位霸主,也没有见这杀伐战乱得以终止,反而是愈演愈烈!毕竟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孟子,也只有一个齐威王,真正想要治理这乱世,还是要靠推行仁政,这才是王道。

在齐国待上了一段时间之后,孟子渐渐明白,齐威王不过是把他当做一个调剂品,谈称霸谈多了,偶尔谈谈仁义而已。那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孟子刚刚到达齐国后不久,孟子为了能够侍奉高堂老母,就把孟母也接到了齐国。在孟子的心里,母亲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一心希望自己“仁政”能得以推行,辅佐君王干出一番事业。但同时,老母的安康也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情。这不仅是为了安定天下的理想,也是为了不辜负母亲的辛勤教育。如今孟子在齐国受到了冷落,想要离开,又不愿意自己的母亲跟随自己颠沛流离,故而在一段时间里,孟子是整日眉头紧锁,长吁短叹。

最了解孟子的莫过于孟母,孟母看出了儿子的顾虑,于是对儿子说道:“儿啊,你应该以天下为重,不必过多地考虑我了。我虽然老眼昏花,但是道理还是懂的,你尽管安心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娘会等你回来。”

听到母亲的一番话,孟子涕泪横流,长跪不起。

公元前317年,伟大的孟母离开了这个世界。孟子悲痛不已,大哭了一场。为了能够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孝心,孟子让人制作了一副华美的棺椁,而自己则亲自扶灵,将母亲送回故土邹国,同时以卿大夫之礼安葬了自己的母亲。

由于在齐国没有得到重用,加之此时老母已然过世,孟子在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牵挂了,于是下定决心离开齐国。当齐威王听说孟子要走,特意派人送来了一笔黄金,但却被孟子婉言拒绝了,面对着眼前的金银珠宝,孟子开口道:“无功不受禄,请转告齐王,我没有理由接受这笔封赏。倘若真是要赠与我礼物,我倒是觉得,‘仁政’二字是最好的。”说完一席话,孟子毅然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