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亚圣孟子起初是在邹国出仕为官的。当时,邹国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邹国的失败而告终。一日,邹穆公对孟子说道:“哎...这场战争打下来啊,我们的官员死了几十人,而老百姓却毫发无伤。你倒是说说,这些不为国家卖命的贱民,那不是太可恶了?”
见邹穆王居然说出如此荒唐可笑的话,孟子义正严辞地回答道:“大王,灾荒的年月,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您满仓的粮食不拿出来赈灾,做官的也不向您进谏灾情,怎么还能指望老百姓为这些渎职的官员去卖命呢?什么时候您能施行仁政,那民心自然也就凝聚了!”
孟子所在的邹国只是一个小国,且这位国君邹穆王那是一位昏庸的君主,孟子的理想在邹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没过多久,孟子便辞官而去,也向孔子那样,四处游说自己的学说,到各个国家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那么,孟子所宣扬的这个“仁”,又是怎样的特点呢?
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什么意思呢?人的先天本性是很接近的,因为后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的不同,而导致了个性相差悬殊。可这相近的先天本性又是什么呢?孔老夫子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孟子则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人性本善。
孟子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提出过“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说:“人性都是善良的,因为同情别人的心,每个人都有;羞恶的心,每个人都有;恭敬的心,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心,每个人也有。这四心便是人的四端了。”
弟子屋庐子曾经问道:“什么叫做四端呢?”
孟子解释说:“同情他人的心,便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便是义的开端;恭敬之心,便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孟子的另外一位弟子陈臻曾经问道:“这四端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还是后天习染的呢?”
孟子回答道:“仁、义、礼、智,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而不是后天习染的。”
孟子的这番话在当时那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一位叫告子的学士曾经特地跑来向孟子讨论。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或是向西流一样。”
孟子则回答道:“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或是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或是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到拍打飞溅起来,也可以高过额头;如果施加压力迫使它逆行,也能让它流上山冈。可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只是顺应形势而驱使罢了。一个人的本性改变也是如此啊。”
孟子持性善说的主张,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品德使人类区别于禽兽。诸子时代,对人性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比如,荀子主张性恶论,而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的观点认为,水是不分东西漫无目地的流淌,人的本性也是不分善恶随环境而改变的。
而孟子的观点是,水尽管没有东西南北这样的方向感,但是还是有高下之势的,人生而趋善,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一样,那是自然的本性。
到底人性是如孟子所说的善良,还是如荀子所说的邪恶呢?抑或是告子等人看法无所谓善与恶的区别呢?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哲学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一个古老的命题,学者们往往也是莫衷一是,各执一端了。
虽然孟子的看法只能代表着一家之言,不过“人性本善”这几个字本身带给我们的是力量,是健康,是积极向上的,它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给了我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面对困难的力量。有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所谓的“真相”,而是一个足以支撑走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