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个很喜欢讲故事的人,也很擅长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关于庄子的思想,基本上都写在了《庄子》这本书中,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篇章,莫过于《逍遥游》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提纲挈领,说出了“道”的本质。其寓意玄妙深远,若没有一定的悟性与慧根,加上生活阅历,恐怕是很难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了。
而庄子在《逍遥游》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句话没有晦涩的字词,没有曲折难解的含义,只有一个瑰丽奇特的想象,庄子用他浪漫的诗人般的气质,向我们讲述了他心中的“道”与“逍遥”。
庄子一生所追求的是逍遥,在那样一个乱世的背景下,他希望能给人们寻找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他提倡洒脱出世,逍遥自在。比起墨家和儒家的心怀天下,庄子更注重个体的感受,更注重生命本身。
《逍遥游》是我们了解庄子最重要的一篇文章,近代学者胡朴安曾经说过:“此篇为第一篇,统括全书之意,逍遥物外,任心而游,而虚无、寂静、自然、无为之旨,随在可见。能了解此意,《庄子》全书即可了解。”因此,您若想了解庄子的思想,那我建议您不妨找来一本《庄子》,翻到第一篇《逍遥游》,耐心地读上一遍,您定会大有收获的。
逍遥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无所牵挂的自由,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着。为了我们便于理解逍遥二字的意思,庄子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词,叫做“无待”。“无待”就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待”。
在《庄子郭象注》中,郭象郭子玄对“逍遥”一词的注解非常值得大家借鉴,他的原文如下:“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人和事物会有大小能力上的不同,但如果按照他的天性,能够有他所发挥能力的地方,这本身就是逍遥,而不能因为作用的大小而进行高低贵贱的差别对待。
其实郭象的这段话,不仅解读了逍遥的含义,也把我们当下所讲自由的含义,表达得清清楚楚了。
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们都知道孔子他老人家是刻苦学习的典范,甚至可以不食不寝,没日没夜的学习。而荀子在《劝学篇》里更是谈到学习的重要性:“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还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他看来,君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凭借外界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修为。
然而,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行万里之路,路上的所见所闻同样也是有限的。庄子以更深远的视角,发现了自然奥秘的无穷和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因此他才会说出古书是糟粕这种惊世骇俗的话来。当然,庄子的本意并非说书籍本身的糟粕,庄子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我们不要过于地依赖于外界,而忽略自身的自然本性。
当代的生活,大家都很忙。因为我们有所依赖,要凭借东西来提升自己,注重功名利禄,注重人们对我们的看法,在这些纷扰的纠缠之下,人怎么可能会获得自由呢?想得越多,在乎的越多,生活的质量反而越来越差,那又何谈逍遥呢?
我们在别人的眼中扮演着设定好的角色,努力的表演着。当大幕落下,妆色淡去之后,往往是一种难以独处的寂寞与悲凉。为了掩饰这一切,便会加倍的努力在别人眼前表演,越是努力地表演,得到的寂寞与孤独就越强烈,周而复始,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忙”。
在这样的状态下,对自由的理解,大多是得以外界的同情与认可,刷存在感罢了。而对于自由二字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更有甚者,将随心所欲的放纵,当做是对自己自由的诠释。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许我们根本无法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毕竟每个人都要依靠外界,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生存。这一点是无可指摘的。
但需要提醒一下自己,在濮水边,曾经有一位悠然自在的钓鱼人,他告诉我们,生命中不仅仅只有功名利禄,荣耀权贵,还有那碧水蓝天,白云小溪,和在濮水中悠然自在的鱼儿。
或者说,拥有了淡然宽厚的内在修养,才能理解天高任鸟飞的逍遥。通晓安步以当车的门径理路,方具有揣度“天人合一”与“清静无为”的真谛。自由不在“快”与“争”,而在“慢”与“修”。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好,“快”是方法,“慢”才是功夫。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事业如此,家庭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关于庄子的介绍,我们就暂告一段落。也希望您通过闻古知新这短短几篇非常肤浅的介绍,能够对庄子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此我也真诚地希望您在闲暇之时,可以拿上一本《庄子》读上一读,也许对您的生活便增添了几分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