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死生不过昼夜而已

2017-05-02 09:24:11.0

 
00:00/00:00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庄子对自由,也就是逍遥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您读完之后有何感想?对于庄子提出来的逍遥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崇尚自由的庄子对生死之事毫不执著。他的妻子去世的时候,好朋友惠子来到家中吊唁,惊讶地发现庄子竟然在那儿敲着瓦盆唱歌。见此情形,惠子很是生气,责问他道:“你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现在人家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唱起歌来,真是岂有此理!”

庄子见朋友生气了,开口说道:“她刚去世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悲伤呢?但转念一想,人本来就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甚至连呼吸之气都没有。后来,从若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气,气又成了形,形又汇集成了生命。如今不过只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罢了,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这就是生命的道理,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听了庄子的一番理论,惠施还是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于是开口问道:“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那请问我在这灵堂之上,又该如何向你的内人表达我的哀悼之情呢?

庄子想了想说道:“来来来,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庄子说,在老子去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秦佚(dié)的人前来吊唁,这个人在老子的灵堂之上只是大哭了三声,之后转身便走。众弟子们看后很生气,于是拦下问道:“且慢,您是我老师的朋友,如此吊唁自己的老友,未免有些失礼吧?”

秦佚用眼环视了一下四周,开口说道:“哎…我原以为你们追随老子多年,已经有点道行了,现在看起来都不怎么样啊。你们这帮人哪,年纪大的像哭自己的孩子,年纪小的像哭自己的父母,竟然如此喜生而恶死,这是违背天道,违背你们老师的教诲啊!古时候人们称死为‘帝之悬解’,是自然的解脱。你们老师生前是我的好朋友,现在解脱而去,我替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哭上三声我都已经嫌多了!”说完,秦佚一甩袖子,扬长而去了。

通过庄子所讲的这段故事,我们会发现,科技在迅猛的发展,而人的思想和觉悟却丝毫没有进步,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哲学思想都已经不具备了。正如这段故事,人活在世之时,儿女不去好好的恭敬侍奉,死后,这些所谓的孝子贤孙是哭天喊地。真的是由于悲伤,还是在老人最后一程时,把戏码做足,以作为擦干眼泪后争夺家产,作为兄弟反目成仇的砝码呢?

当把基本的情感都作为作秀的脚本时,情感本身已经荡然无存了,随之而代替的是债,是业障。

亲情、爱情、友情,我们生活在情感的包围中。生老病死的痛苦在所难免。也许是在兵荒马乱中见到了太多的无常生死,庄子希望人们,能够从世俗的情感中得到解脱。  

在庄子的理念中,亲人之间最重要的不是相互之间的联结,也不是那些繁文缛节。只要我知道你过得舒适、没有疾病和烦恼,这就足够了。

对于自己的生命,庄子也看得非常淡然。庄子要死的时候,门人打算给他厚葬,但庄子却说:“我以天地日月为陪葬,已经够丰厚了,何必再把我装进那个厚重的棺椁中去呢?”

而庄子的弟子们则说道:“可我们怕老师您的身体被鸟雀啄食啊。”

庄子笑笑后说道:“哎,扔到荒郊野外会被鸟兽啄食,但是埋到地下就不会被蝼蚁吃掉了吗?把我从鸟兽的口中夺出来去喂蝼蚁,你们也太偏心了吧!”

庄子曾经说过:“死生为昼夜。”意思是说,生和死的关系就像白天和夜晚的关系一样,只是一种自然轮替的现象。所以,一个人附着于什么样的形体上,有什么样的形貌、举止、职业、身份、地位,这些都是生命的外壳而已。生老病死、喜怒悲欢、衣食住行、荣辱沉浮,都是生命的附着物罢了,既然都是本来没有的附着之物,又有什么好值得牵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