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侠之大者,死不旋踵

2017-04-24 15:29:04.0

 
00:00/00:00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大战小战不断,今天可能打消了的念头,明天又可能会产生新的意图。为了挽救无辜百姓的生命,墨子不停地在各国之间奔走呼号,费尽口舌去说服那些诸侯。如果碰上实在不听劝阻的,他们就只好拿起武器,以战止战,这也是墨家与儒家不同之处。

儒家对君子作出的定义是“谦谦君子”,而墨家对君子作出的定义是“勇武”。墨子眼中的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敢。在墨家的学说里,处处渗透着“侠”的观念。

墨子曾说道:“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谓任侠。”这里墨子提出了一个“任侠”的观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哪怕干对自己来说有损害的事情,也要去解救他人的急难,也要不顾一切地去扶危救困,这就是“侠”的标准。

讲到这,我们不由得想起儒家的一个观点,也是我之前曾经说过的“忠恕”二字。其中“忠”的观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么在这个观点上,我个人感觉,儒墨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了。

可以看出墨家的行事风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薄云天,仗义执言。这不就是我们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形象吗。

墨家有着独特的巨子制度,巨子就是墨家的最高首领,由作战最为勇猛、品行最为贤良的人来担任,并且号令一出,生杀大权,“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

可见,相比儒家的温文尔雅,有礼有节,墨家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又缜密的侠义集团,所有的弟子都善攻善守,不惧死亡,哪里有战争,他们就出现在哪里,颇有一种“维和部队”的意思。

墨家的巨子孟胜为了帮助阳城君守城,自己和弟子一百八十人全部战死。后人感叹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这“赴汤蹈刃”的意思想必大家都明白,那么这“死不旋踵”是什么意思呢?“踵”说白了就是脚后跟,“旋”就是指转向的意思,“旋踵”结合在一起就是不往后退,不做逃兵的意思,“死不旋踵”,是临危不惧,是义薄云天,是敢于坚持自己的信仰而一往无前。

这种伟大的精神,在很多的思想体系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例如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孟子的“虽天下人吾往矣”的思想,只是墨子做得更加决绝,完全不给自己留任何的退路。孟子曾经攻击墨子说过:“墨子兼爱,是为无父,是禽兽也。”说墨子主张的这种兼爱思想与禽兽无异,但是孟子也承认墨子 “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赞扬墨子济世度人,不辞辛劳,甚至头皮都抓破了,脚后跟也磨穿了。

墨子与他的弟子一心想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博爱互利的理想社会,可就像老子对孔子所说的那样,时运到了,君子应乘时而行;时运不到,你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徒劳。

墨子既然遭遇到了一个杀伐战乱的时代,便注定了他一生只能孤独地奔走。倘若是在今天,以墨子发表的和平言论以及他为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给他颁发一个“诺贝尔和平奖”怕是不成问题的。

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挺身而出,虽然他们所主张的思想、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救天下百姓、苍生黎民于水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被韩非子称为当时两大显学的儒家和墨家,他们在思想上又有哪些异趣之处呢?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