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墨家“墨”字的由来

2017-04-17 10:12:29.0

 
00:00/00:00

春秋末年,在鲁国的附属国郳(ní )国,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里,降生了一个男婴。由于这位木匠妻子,前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飞进了屋内,并放出耀眼绚丽的光芒。

因为在古时候又把凤凰称为“翟(dí)”,父母便把这个孩子取名为翟。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道家并称为三大思想流派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墨子。

和大多的圣贤一样,墨翟的出生,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传说固然只是传说,虽然有许多想象的成分于内,但这也恰恰说明墨子的传奇与神秘,和在百姓心目中崇高的地位。神话不是名利为目的的包装,而是源自百姓心目中的美好期许。这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纯善情感。

与之前我们谈过的老子相比,至少我们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可关于墨子,我们甚至连他准确的名字都不能确定。其实,我们也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正所谓,大象无形,大味至淡。伟大圣贤传习给我们的是思想,而不是一份详细的履历表。

关于墨子的“墨”字,有一个有趣的说法。

话说一日,墨子要去齐国,途中遇到一个擅长卜卦的先生。见到墨子后,算命先生大惊失色,把他拦下来说道:“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色黑,不可以北。”意思就是说,天帝今天要在北方杀黑龙,你长得这么黑,就不要去北方了,免得被天帝当成了黑龙给错杀了。

这么神神叨叨的话,墨子自然是不会相信的,于是仍然向北前行。自然,被天帝杀死之言肯定也是无稽之谈,不过墨子要办的事情也确实进展的不太顺利。

我们暂且不论算命先生这一卦算的准不准,他对墨子说的这番话中,其实透露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那就是,墨子肤色黝黑。

要知道,古人对待肤色也是很看重的,《左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肉食者无墨”。意思就是说,有地位的人都知道要保养皮肤,使肤色看起来白净红润,是不会呈现出墨色的。我们经常说“一白遮百丑”,看来在古代,这白即是美的观念就已经形成了。

但与这尚“白”的审美相比,那些肤色黝黑的人,往往承载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周文王如是,周公如是,孔子如是,墨子亦是如是。

墨子的大弟子禽滑(gǔ)厘,跟随墨子三年,手掌和双脚都已磨出了老茧,脸也变得黝黑如铁。师从三年就已经变得这副模样,那师从五年、十年者又当如何呢?

其实,墨子和他的弟子,在内心深处都把自己视为普通一民,一个纯纯朴朴的农民,他们整日里风里来雨里去,肤色黝黑满手老茧,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经常要干一些脏活累活,并且喜欢穿耐脏的黑色衣服。一群人走来走去是黑色一片,久而久之便被人们称为“墨家”。

 “锦衣肉食,粗衣粝食”,吃着精致食物,穿着艳丽衣服的贵族,与那些粗茶淡饭,甚至食不果腹的劳动阶层,从外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当墨家这样一群肤色黝黑,穿着粗布衣裳在街上走过时,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许是“贱民”的感觉。甚至连墨子本人也自嘲为“贱人”,称自己所主张的墨道为“贱人之所为”,可见墨家的这个“墨”字,在当时是有一定的贬损色彩在里面。

我们平时常说的“黎民百姓”中的“黎”字,其本意就是黑色,所以墨家代表的其实恰恰是社会广大的底层群体。在中国古文字当中,黑与墨是相通的,尤其在谈及肤色的时候,人们常常以黑代墨,或以墨代黑。人们既然称这些面目黧(lí)黑的劳动者为墨家,那么称他们的先生为“墨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然,究竟墨子是不是因为“色黑”这个原因才被称为墨子,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但需要说明的是,墨子所言之“贱”并非当下白话汉语中的“下贱”或是“卑贱”的意思,墨子所说的“贱”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舍己为人的奉献。有了此等胸襟,方有墨家的“尚贤”与“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