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孔子问道于老子

2017-04-12 09:13:31.0

 
00:00/00:00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这是史记里记载孔子问礼老子时,老子说的第一段话。老子的这番话,对孔子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

得知孔子来访,老子亲自出门迎接。孔子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行弟子礼。

关于孔子问礼老子,所带大雁为礼物。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孔子送的礼物是很讲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雁通常结伴迁徙,在队伍中年长的在前面,弱小的在后面。这样叫作“雁行有序”,它象征着礼数。孔子是在告诉老子,您是长者,这次我作为学生向您请教。

这第二种说法是,按照周朝的礼制,规定大夫之间的礼物是大雁。因为孔子和老子,当时都不是上大夫的身份,所以,以大雁作为礼物是颇为合适的。

古时候,大雁作为候鸟,秋往南飞,春往北归。守时守节,所以用大雁来象征着信用,也常作为男女定情之物;大雁行止有序,迁徙时队列整齐,头雁强壮有力,老弱大雁紧随其后。长幼有序谓之礼,古人常用大雁作为师生长幼的见面礼;大雁雌雄一对,从一而终,象征着忠贞,也常作为婚礼的贺礼了。

无论是象征爱情还是象征着守信,大雁都只能作为贽(zhì)礼,也就是第一次见面时送的礼物。

见到孔子来拜访,老子很高兴,拉着孔子的手就往屋里走。和老子随性自然的风格不同,孔子是非常讲究长幼尊卑的礼节。关于老子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史料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子比孔子大上十几岁那是一定的,所以孔子见到老子时,行师生之礼那是绝对正确的。

孔子让自己随行的人在门外恭候。自己和老子进了屋子,老子坐在堂上,孔子谦恭地站在堂下。老子其实不太看重这些繁文缛节的礼数,但他从这些细节当中看出,孔子谦虚认真、尊老敬德的高尚情操。

这一次,孔子向老子求教了不少的问题。由于此时老子已在周朝任职将近三十年,早已看透官场的腐败,对周礼也了解得清清楚楚。因此对孔子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研究的学问,都是已经去世很久人所说的。前人说的话,要活学活用,不可拘泥执着。时运到了,君子应大济苍生;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仍不为世所用啊。我听说真正的富商,表面上绝不张扬财富;真正的贤人,看上去却像愚人一般。你应该少一些骄狂,少一些执着的念想。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了。”

从老子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孔子当时一定表现出了要大济苍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而老子认为不是时机,故应该深藏不露为好。这番教诲,使孔子深受启发。

在老子那待上一段时间之后,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很喜欢孔子的博学和儒雅,也依依不舍,于是送孔子出门。两人出了门,老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富贵者送人以财富,仁义者赠人以警语。我不富贵,没有钱财送给你,愿以数语相赠吧。当今之世,聪明的人会遭遇到困难,是因为他喜欢说人是人非的缘故;博学多识的人会遭到不测,那是因为他喜欢揭别人的恶端。作为子女应该心存父母,作为臣子应该心系君上,不能总想着自己啊!”

孔子顿首道:“先生之言,实令弟子受益匪浅。”

此时的孔子正值壮年,而老子已经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对事物的认知自然要比孔子通透许多。

人生难免身陷世事纷争,对前贤的过分倚重,往往会固步自封,对个人的认知不清,往往会举步维艰,对虚名的追逐,往往会失落迷惘,这些都会让我们忘记本身的幸福和愉悦,沉浸于俗世的勾心斗角,最终是身心疲惫。

老子的学说“以自隐无名为务”,不求显赫于当世,这一点跟孔子也是有差别的。

《史记》中记载,“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则自隐无名为务,所以异趣也。”

虽然儒学和道学其志各异,但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的东西让他对儒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开创了与旧儒学完全不同的新儒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