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期,我们与大家分享了几则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想必您已经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会发现这位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圣人,其实也有着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一面。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坎坷,他的思想一直到晚年,也没有得到当世诸侯的接受。即便如此,孔子心中所笃定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过。他所笃定践行的并非简单的礼乐仪轨,更不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六艺”。孔老夫子将他的儒家思想总结为两个字,“忠恕”二字。这忠恕二字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忠恕二字的基本含义。“忠”可以解读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单讲就是,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那么什么是成功?真正的成功就是成就他人,帮助他人的功德。但是,当孔子的学生子贡问道:“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却是:“其恕乎!”为什么孔子没有让自己的弟子去奉行“忠”呢?因为“忠”存在一个无法回避和解决的问题,践行“忠”的前提,必须是一位正人君子,而正人君子恰恰是可以伪装的,你可以,别人也可以,准确的说,人人可以伪装成正人君子。
进而“忠”就会被这些伪装的正人君子所利用,进行道德和情感的绑架,而达到其目的。打个比方,人人厌恶的传销,就是利用了“忠”的特点,给那些缺乏思想判断力的人,进行洗脑,并且大喊着一些口号,例如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
忠的思想很伟大,但伟大的思想往往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人性”的善恶。所以,孔子并不提倡“忠”,而是提倡人人可为的“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我们很好理解,但做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虽然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大多人而言是有些难度的,但却不存在“忠”那样的人性漏洞。
无论您是正人君子,还是伪装的正人君子,亦或是小人,都可以奉行。我们不得不感叹,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把人性剖析得如此透彻,并且给我们留下了一条适应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彼时的春秋,文韬武略,博闻广识的贤达之人那是很多的,比如之前我们提到过的接舆,长沮,桀溺,这些人的智慧和才能其实并不在孔子之下,可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出世,以避免卷入在这场乱世里的纷争。
真正的舍身取义,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只有孔子一个。试问,什么叫“出世”呢?以在下愚钝的解读,那是担心自己“出事儿”。就如同我之前提到过的,选择做一个看客那是最保险的,既可以明哲保身,又可以对别人品头论足,而不承担任何的后果。与孔子相比起来,这些所谓的隐士,不过是一群缺乏责任感和血性的历史看客罢了。倘若人人皆明哲保身,孤芳自赏,不要说对社会毫无贡献,就连他们所要隐居之所,恐怕也早已荡然无存了。
古有隐士,今有看客。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品头论足的行家,任何人任何事在他们的眼里口中,那都是不值一提的。不同的是,隐士有道德底线与清晰的价值观,他们对社会几乎是没有危害的。而今天的看客,道德与价值观那早已无从谈起,他们是泼脏水的行家,是诽谤的高手,一副愤世嫉俗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自卑脆弱且龌龊的心,这些人恰恰是社会的蛀虫。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尼山脚下,孔子望着汩汩(gǔ)东流的河水,曾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领悟人生真谛,所以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奉为座右铭。孔子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毕生奔走呼号。路上的颠沛流离,人性的善恶美丑,风餐露宿,世态炎凉啊。人生若有杂陈百味,孔子他老人家,早已品尝过千般滋味。以致到后来落下一个胃寒之症,每天要靠吃生姜来暖胃了。
孔子的一生是精彩的,是传奇的,是坚毅的。在乱世推行仁礼之道,无疑是与虎谋皮一般,因此免不了在逃离齐国时“接淅(xī)而行”,在鲁国分祭肉不得,厄于陈蔡险饿死,大树之灾在宋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关于孔子的道德学说,从古至今不知被多少人评论。早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孔子就成为各家关注的焦点,孟子、荀子等人把他的学说发扬光大,晏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则讥讽甚至嘲笑孔子所树立的学说。
但是,无论褒或贬,赞或议,他老人家的思想就在那里,放着无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