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孔子三学《文王操》

2017-04-08 09:26:34.0

 
00:00/00:00

师襄是鲁国的乐官。古时候乐官称为“师”,后来做这一项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了姓,冠在名的前面,故而称其为师襄,又称作师襄子,加上“子”,则表示尊重的意思。师襄子在“乐”上的造诣非常之深厚,闻名于诸侯。

有一天,孔子率众弟子前往武城,途中正巧碰上了师襄。此次偶遇,孔子非常地兴奋,对师襄说道:“学生久仰先生大名,只是苦于无缘求教,今日得见,想请先生指导一二。”

师襄连忙道:“鲁国孔丘大名我是久仰啊,指教万不敢当,寒舍就在此不远,不妨盘桓几日如何?”

孔子说道:“如此,学生恭敬不如从命了。”

于是孔子一行人来到了师襄的家中,分宾主坐定之后,孔子道:“学生承蒙苌弘和季札两位先生指点乐理,粗通一二。此次专程向您学琴,理应待以为师。请问先生,琴为何物?”

一谈到琴,师襄的眼神立刻亮了起来,解释道:“神农氏创造五弦琴,用来禁止淫邪,匡正人心。琴用桐木制作,桐木属阳,颇有灵性,平年生十二叶,闰年生十三叶。桐叶知秋,每年立秋这一天,叶片必然掉落。琴的面是圆的,象征天;底是方的,象征地;琴身长三尺六寸,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日;琴身宽六寸,象征六合;前广而后狭,象征尊卑;上圆下方,象征天地;琴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大弦为君,小弦为臣。琴的第一弦配宫音,第二弦至第五弦配商、角、徵、羽四音。琴除弦之外,还有徽、首、尾、唇、足、腹、背、肩、腰、越等结构。琴唇名龙唇,足名为龙凤足,琴背称仙人,琴腰称美女。越长者为龙池,短者为凤沼。龙池八寸合八风,凤沼四寸合四气。同是系弦的,名称也各有不同,琴首绕弦的叫临岳,琴尾高起弦的叫做岳山,肩下系弦的叫雁足,足下转绕调弦的叫做轸……”

师襄滔滔不绝地说着,直听得孔子是如痴如醉。

第二天,孔子继续请教说:“请教老师,有哪些著名的古琴呢?”

师襄说道:“最古老的琴当属婴硒、贡粹,相传为伏羲所造。其次是丹维、祖牀(chuáng),为柏皇所造。电母,为帝俊所造。菌首、白民,为晏龙所造。国阿琴,乃伊陟所造。七弦,文王所造。响风,周宣王所造。青翻,乃楚无亏所造。卧冰,乃崔驷所造。”

师襄的一番娓娓道来,直叫孔子拍手称快。孔子又开口问道:“古之名琴,如今已不可得。若无名琴,单凭苦练,能否成为名家呢?”

师襄笑着说:“像您孔夫子这样的天赋聪敏,即便没有名琴,那也是可以成为名家的。”

说着,师襄从身边拿过一张琴来,弹奏一曲。孔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只觉得此曲非同凡响,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一曲弹完,孔子站起身来,连忙施礼道:“今日听到先生谈琴,才知道学生以前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还请先生教我这首曲,待我练习三日,再来请教。”

三天过后,师襄子听孔子的曲调已经弹得很熟练了,于是对孔子说道:“此曲你已熟练,可以再学新曲了。”

孔子离案施礼道:“该曲已经练熟,但技巧尚未纯熟,还望先生容学生再练三日。”

又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子听着孔子的琴声已经非常地娴熟,音调和谐,回味无穷了,不断点头称赞,说道:“这首曲子你已经掌握到了极高的境界,再妙的琴师也未必能如你这般弹奏了,是时候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孔子起身说道:“弟子的指法和技巧虽已熟练,但尚未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想象出其风貌特征,还是让学生再练三日吧!”

又过了三日,这一天,师襄子在院中散步,听到房中孔子的琴声传来,竟然完全没有了技巧的痕迹,可谓浑然天成,一时之间,师襄子只觉得是如痴如醉。

忽然,琴声戛然而止。师襄有所不解,赶忙走进房中,只见孔子正襟危坐在琴前,整个人如雕塑一般。

师襄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走到孔子的身旁轻拍了他一下。孔子慢慢转过头来,说道:“先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材颀长的威仪男子,皮肤黝黑,目光如炬,迎着大风昂然而立,四面尽是一片金戈铁马,难道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闻听犹如雷击一般,半晌才说道:“好…好…好!孔子真真是旷世奇才啊,当年我的老师传授这首曲子的时候,他告诉我,这首曲名,就叫《文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