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孔子六问苌弘

2017-04-07 09:55:00.0

 
00:00/00:00

我们都知道,孔子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以至于被誉为“天之木铎,万世师表”,无论是一代帝王或是贤达之人,都以孔子为榜样。

在我们的印象里,孔子有学生三千,一直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楷模形象,而实际上,在孔子的一生中,有一个更加明显的标签,那就是学生,孔子一生学无长师。

众所周知,孔子曾求教于老子,领悟人间大道;曾求教于郯子,明晰少昊图腾。今天向大家介绍孔子的另外一位老师——苌弘。孔子访苌弘,通“乐以发和”。

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周朝拜访一位高人,苌弘。

苌弘,生于公元前582年,卒于公元前492年,字叔,故而又称苌叔,古资州人,今天的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

《淮南子》曾经这样描述苌弘:“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苌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的忠心,由于遭到奸人的陷害,苌弘被周敬王流放到了荒蛮之地,悲愤之下切腹自尽。传说死后三年,其心化为红玉,其血化为碧玉。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的忠义会用“碧血丹心”这个词,这句话正是由“苌弘化碧”的传说而来。

周敬王二年,孔子前往雒邑拜访苌弘,求教韶乐和武乐的神韵精妙之处,也由此留下了著名的“孔子六问”。

孔子第一问:“演奏前《武乐》要击鼓鸣示,停顿许久,这是为什么呢?”

苌弘答曰:“武王伐纣,击鼓以振军心,停顿以整军容。黑云压境,风雨欲来。演奏这首舞曲,要体现这一点。”

孔子第二问:“前奏长吟慢叹,是表何意啊?”

苌弘答曰:“表现众将士视死如归的场景,曲调悲壮而不伤感,绵长而不犹豫。”

孔子第三问:“舞曲起时,舞者踏地顿足,声色俱厉,又表何意?”

苌弘答道:“太公之志,在于一鼓作气击败敌人,所以舞曲凶猛凌厉。”

孔子第四问:“舞者单膝跪地,表何意?”

苌弘答曰:“这不是《武乐》原有的内容,而是后人为表现周召二公时期的天下大治而加进去的。”

孔子第五问:“我听乐声中似乎有贪靡的商音,这又是为何啊?"

苌弘说道:“这也并非《武乐》原有的内容。可能是乐师没有掌握到要领,或者是武王年老智昏,往里面加的商音。”顿了顿,又说道:“《武乐》共有六章,一章出兵;二章灭商;三章开国;四章诸侯归附;五章周召二公分治;六章歌颂天子。”

孔子第六问:“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

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尧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宽容弘大,字义尽美;武乐之声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这便是孔子拜访苌弘的“孔子六问”,孔子求学于苌弘,史称“访弘问乐”。孔子提出的“乐以发和”的思想,就是源自于苌弘的思想。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感佩不已。第二年,孔子前往齐国聆听韶乐的演奏,听得是如痴如醉,而“三月不知肉味”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孔子问乐苌弘的“乐”并非是我们现代人认为的“音乐”概念,不是music。孔子所问乐乃是“礼乐”之“乐”,是韵律而不是节奏。儒家所提倡的“乐”乃是我中华五音,即“宫商角徵羽”。说白了,儒家所提倡的乐,指的就是情操,就是通过“乐”的陶冶与修为,让人具有高尚的品格。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你别老生常谈了。现在谁还听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呀。我们现在听的是美国、韩国、香港的流行音乐,那是时尚的旋律。我们先且不论时尚流行和“老掉牙”各自所蕴涵的真正意义。

我来举一个例子,无论东方或是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清晰的艺术划分,古典与文明和情操有关,流行与娱乐和情绪有关。意大利的歌剧如是,中国的京剧如是,帕瓦罗蒂如是,梅兰芳先生如是。苏格拉底如是,孔子亦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