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孔子布衣 可谓至圣矣

2017-04-07 09:41:20.0

 
00:00/00:00

孔子的两个爱徒,颜回和子路相继离世,给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孔子巨大的打击。

子路死后,孔子大病了一场。有一天晚上睡觉,孔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坐在堂屋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

夏朝的人死后会在东阶放置棺木,而周朝的人死后会在西阶放置棺木,而商朝的人死后,会将棺木放在堂屋的两根柱子之间。孔子是殷人的后代,因此在他看来,那晚的梦正预示着自己命不久矣。

一天,孔子叫来了学生曾参,把自己的孙子孔伋(jí)托付给他,并且说道:“我离开之后,子夏和你会越来越进步的,但是子贡却让我很担忧啊……”

见曾参不明白,孔子解释道:“从一个人的习惯可以看出他的成长方向,子夏喜欢和贤达之人在一起,所以学识和道德都会有所提高,而子贡却相反,习惯和比自己能力低的人相处,长此以往,难免会有所退步啊,你要切记时刻提醒他呀!”

曾参含泪点了点头,把孔子的话谨记在心中。孔子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抓紧时间教导弟子,可见他一生育人为先的本心,至死也未曾改变过。

几天后,在弟子们的一片痛哭声中,一代圣贤、万世师表的孔子,走完了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闭上了早已疲倦的双眼,去了他梦中所向往美好的世界。那天的天空飘着蒙蒙的细雨,鲁国上下,举国哀悼。

孔子的葬礼办得很隆重,墓地最后选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诸侯各国纷纷派使者前来吊唁,孔子生前的弟子们也纷纷从各国齐聚而来。

在外经商的子贡驾着马车连夜飞奔回来,曾参将孔子临终前的话告诉了子贡。子贡知道老师临终前依然挂念着自己,失声痛哭:“夫子啊,您就像明灯一样,一直为我指引着方向,如果没有您,我该怎么办呐?”

弟子们安葬了孔子之后,就各自在他老人家的坟茔旁边,修建起了茅草屋,为老师守孝三年。前前后后来此居住的达百人之众,以至于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村落,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会有人到孔子的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会在这个时候在这里讲理论道。

《礼记》中记载,孔子的弟子们,在守孝期间无论家居还是在外,头上和腰间都扎着黑麻。而那个时候的习惯是守孝期间,在家里扎麻,出门就不必了,可见众弟子们对孔子是何等的尊重了。

三年之后,弟子们相约又来到了孔子的坟营前祭拜先师,然后互相道别。惟有子贡没有离去,而是在孔子的墓前又守孝了三年。

司马迁曾感叹地说道:“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君王贤人太多了,活着时候是备受瞩目,而死后又有几人记得他们。而孔子一介布衣,却能把自己的学问传于后世,千年而不衰,真可谓是至圣了!

不久之后,《论语》这部记载了孔子一生智慧的辉煌巨著,终于在孔门弟子的努力下完成了。《论语》这部书,是孔子一生的言行实录,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说它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绝对不为过。

至圣先师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岁。

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颜徵在在曲阜阙里街,艰难度日。

十五岁,孔子立志求学。

十七岁,母亲颜徵在病逝。

十九岁,去宋国学习殷商之礼。

二十岁,季孙氏家族做委吏。

二十一岁,做乘田。

二十七岁,开班私学,教授弟子。

三十五岁,鲁国内乱,流亡齐国。

三十七岁,为避祸,从齐国回到鲁国,继续开办私学。

五十一岁,出任中都宰,政绩卓越。

五十二岁,出任小司空,后升为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同年夏天,齐鲁两国夹谷会盟,取得鲁国外交史上的辉煌。

五十三岁,孔子治理鲁国,具兴盛之象。

五十四岁,孔子削弱三桓势力,堕三都,后失败。

五十五岁,齐国施美人离间之计,迫使孔子离开鲁国,形成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弘扬新儒家思想。抵达卫国后,因政治思想不和,被迫前往陈国,途径匡地被困,后返回卫国。

五十九岁,途经曹国抵达宋国,宋国大司马桓魋欲加害孔子,孔子逃离宋国。

六十岁,孔子途径郑国,与弟子失散,独自于东门下等候,被人嘲笑:“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笑答曰:“然哉,然哉”。

六十一岁,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

六十三岁,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后被楚人所救。

六十七岁,孔子妻子亓官氏病逝。

六十八岁,孔子回到阔别十四年的鲁国。

六十九岁,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辞世。

七十岁,孔子最优秀的弟子颜回辞世。

七十二岁,孔子大弟子仲由在卫国政变中遇害。

七十三岁,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辞世,鲁哀公为孔子举行了国葬。

2017年9月28日,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8年。

孔子,一位伟大的圣贤,一个民族的骄傲,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文明。关于他老人家的一生,我们就简单地介绍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