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周游十四年 终回故国

2017-04-05 09:49:19.0

 
00:00/00:00

上一期我们讲到孔子第三次回到了卫国。

不久后,从鲁国传来了消息,孔子的妻子亓(qí)官氏病逝了。当子路把消息告诉孔子的时候,孔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中。关上房门的瞬间,泪水从孔子的脸上悄悄地滑落下来。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夫人一人担当。为了自己能实现政治理想,妻子一直尽心尽力地在家里操持着一切,报喜不报忧,从来不向孔子说起家中的难处。想到这里,孔子的内心无比的愧疚,遥望故国,不禁归心似箭。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执政后的第十一个年头,鲁国告急,宰相季康子派人给孔子带来了消息,恳请孔子派子贡回鲁国,帮助鲁国解决危机。

原来,当时的吴国正欲称霸,周边的小国都已经纷纷地归服了,相对较弱的只剩下鲁国了。于是吴国开始寻找侵略鲁国的机会,在两国盟会之时故意地羞辱鲁国的使者,并要求鲁国向吴国进献牛羊猪各一百头,作为祭品。

这送礼是小事儿,颜面可是大事情,季康子见吴国欺人太甚,果断拒绝了吴国的无理请求,结果吴国一怒之下,竟然发兵攻打鲁国,把鲁国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正在季康子焦急万分的时候,跟随在他身边的指挥作战的将领冉有向季康子进谏道:“主公,我的师兄子贡,天生聪慧善辩,能游说各国诸侯,如果能把他请回来,一定可以化解这场纷争。”

听到冉有这么说,季康子马上连夜派人赶往卫国,请求孔子帮忙了。鲁国毕竟是孔子的家乡,当孔子听到鲁国被围的时候,马上把子贡叫来,让他随使者一起快马加鞭飞奔而回了。

一到鲁国,了解情况之后,子贡马上制订了退兵的计划。他首先前往吴国的军营,并且向吴王讲述了“兴兵讨伐,却师出无名,必定招致各国的联合抵抗”的道理,劝吴国退兵。

与此同时,子贡向季康子讲述了当年齐鲁两国夹谷会盟时,孔子所提出的文事武备的观点。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当子贡把孔子的“文事武备,武事文备”的理念再次提出的时候,季康子被孔子的智慧与谋略深深折服了。

于是听从了子贡的提议,让冉有和子贡秘密从军中挑选出三百名勇猛之士加以训练。并且以子贡的商队作为掩护,悄悄地绕到了吴军的后方,在吴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起了攻击,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逼得吴国签订了和约。

子贡不负孔子的重托,圆满完成了任务。在离开鲁国前,子贡再一次地嘱托冉有:“师弟,切记切记呀,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想办法把夫子请回鲁国。夫子年纪已经大了……”

就在子贡解除了鲁国之危后不久,齐国的国君齐简公,在看到鲁国经历了与吴国的战争之后,国力衰微,竟然也趁机兴兵讨伐,妄图从中捞上一点儿油水。

鲁国只好再一次派冉有领军出战了,本打算与齐国两军对峙后进行谈判的,没想到冉有竟然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举击退了齐军,大获全胜。

季康子由衷地感慨道:“还好有冉有你替我分忧啊,你的才能真是让人钦佩啊。”想起子贡的交代,冉有趁机答道:“主公,您过誉了,我的才能不及我的老师孔子十分之一二。”

听到冉有的话,季康子迟疑地说道:“我也经常听父亲谈起孔夫子,说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君子,只是……不知道孔夫子愿不愿意回来呢?”

冉有心里暗暗高兴,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地说道:“主公,您能有这份心那就好了,就让我去替您把老师请回来吧!”

就这样,冉求亲自带兵来到了卫国,将孔子请回了家乡鲁国。而子路则因为在卫国大夫孔悝那里谋职,故而没有跟随孔子回到鲁国。子路与孔子分别时,曾长跪不起,涕泪横流。与其说,子路与孔子是弟子和师父的关系,不如说二人更像是患难与共的兄弟。自从子路跟随孔子学习,便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仲由哇,凡事三思而行,万不可鲁莽行事啊!”

语重心长的嘱托,竟成了最后的离别。五年后,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卫国的叛乱中遇害,当然这是后话了。

叶落归根,至此,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回到了他的故国。年近古稀的孔子回到鲁国后是否会安享晚年呢?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