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众弟子,在楚军的护送下,终于离开了蔡国,结束了长达七日的围困。
来到楚国后,孔子听说有一个叫叶(shè)公的大夫就住在附近,他是楚国很有名的一位贤士,于是决定前去拜访。
说起这位叶公那可谓是鼎鼎大名,大家都听过一句成语,叫做“叶公好龙”,说的就是这位。在这呢,我们插一个题外话,这个“叶”字在古代是多音字,当我们表达“树叶”的时候要读作yè,但是作为地名或是姓氏的时候读成shè。叶邑曾经是在春秋时期楚国很重要的一个城市,按照先秦时期以地名立姓的原则,追根溯源的话,这位叶公,应该就是叶姓的祖先了,再次强调一点,在姓氏里边,不能读成yè,要读成shè,所以成语叶公好龙要读成叶公好龙。
我们把话说回来。叶公见到孔子后,很是欣赏他的才能,并对孔子的思想颇为赞同。于是便把孔子举荐给了楚昭王。楚昭王对孔子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孔子门生遍布天下,他觉得如果有孔子的辅佐,那就好比是长出了一对翅膀。于是他决定给孔子分封七百里的土地。
然而楚国的令尹子西却坚决反对:“大王,微臣有一个问题,大王您派往诸侯国的使者,有没有像子贡这样的呢?”
楚昭王想了想,说:“没有。”
子西又问道:“大王的左右辅政大臣,有没有像颜回这样的呢?”
楚昭王又想了想,说:“没有。”
子西再问:“大王的将帅,有没有像子路这样的人呢?”
楚昭王又想了想,说:“没有。”
于是子西接着说道:“当年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君王,最终能统治天下,现在如果让孔丘拥有那七百里的土地,加上他那些有本事的弟子,恐怕这不是什么好消息吧?”
站在一个国君的角度,楚昭王不得不承认,子西说得很有道理。当年在齐国,齐景公本来也打算大大地加封孔子,就是因为重臣晏婴的阻拦,使得孔子最终无功而返。
但子西和晏婴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齐景公要重用孔子,晏婴不赞同的原因,是晏婴对孔子并不是很了解,而且当时在诸侯国之间有很多的“儒生”在到处的游说。这些儒生大多是理论派和浮夸,并没有完整的思想和学术体系。这也使得,在当时认为儒生无用的一个普遍认知了。您要记住,孔子并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老人家是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当时的儒家,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那么楚国的子西不同意楚昭王任用孔子的角度,则和晏婴完全的不同。子西所担忧的是自己的地位会被孔子所替代,担心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在楚国形成强大的势力,而威胁到楚国的贵族阶层。说白了,这楚国的子西对孔子是羡慕嫉妒恨。
由于得不到重用,孔子在楚国的日子同样很平淡。直到他遇到楚国的隐士“接舆”。这接舆是楚国著名的隐士,他的出生地大概在今天的湖南省桃江县一带。这位接舆被中国的道家奉为大仙,“天府四相”中的“天机内相”就是接舆。接舆生性狂放不羁,为了躲避为官,他不惜剪掉自己的头发,而且经常是口出狂话。楚王听说接舆是大才,于是派人拉着车马金银珠宝前去请接舆,接舆视而不见,随后竟然带着妻子隐居于峨眉山,百岁而终。
话说一日,孔子坐在车里,听见楚国的隐士接舆唱着歌从边上走过:“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这段歌想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啊,你本是一个凤凰一样的人物,为什么非要围着这些危险的统治者转呢,身为一代圣贤之人,怎么可以如此堕落呢!
坐在车上的孔子听到了这番歌声,那不啻为当头棒喝,赶忙跳下车来,想看看唱歌之人,然而接舆早已经跑的不知去向了。
正所谓人各有志,从学问的造诣上来说,我想接舆跟孔子应该是不相伯仲的,两人都看出了这世道的艰难和混乱,只不过一个是想要避世,一个是想要救世。其间孰对孰错,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而在楚国依然得不到重用的孔子,接下来又该去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