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离开陈国,在前往楚国的途中遇到了长沮和桀溺这两位隐士,在当时,这俩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对待各国当局的态度。
前往楚国的途中要经过一些吴楚交战的地区,孔子一行人便快马加鞭,一路上全速前行。
一天中午,正当他们在路上走着的时候,突然前方遇到了两个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其中一个孩子指着太阳对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当然是出山的时候最近啊!”
另一个却不服气地说:“怎么可能呢?明明是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最近!”
见到有人靠近,两个孩子跑上去便问道:“你们是谁啊?”
见到前面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于是孔子下车回礼道:“我是孔丘,从陈国来,要到楚国去。”
孩子听到眼前这位就是人人传颂的大圣人孔子,于是马上围拢过来,并且请孔子来给评个理。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在山边出现的时候,大得像车轮一样,这就是因为它离我们最近啊。”
另一个孩子却说:“太阳在头顶上的时候,晒得我浑身发烫,这不就是最近的时候吗?”
两个孩子的问题还真把孔子给难住了,毕竟那个时候的天文学还并不发达,哪怕是智慧的孔子,也很难解答这样的问题。
孔子望着头顶大如斗的太阳,叹了口气说道:“我也解答不了你们的问题啊。”
见到孔子这样回答,两个孩子是得意地笑道:“都说你是什么都知道的大圣人呢,原来也是徒有虚名而已啊。”
孔子笑了,说道:“后生可畏啊!”说完,便上车和弟子们赶路去了。
这便是《列子·汤问》中记载的非常有名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圣人们正是基于有这样的经历,才会说出“毋少少,毋贱贱”,和“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的名言了。
看来任何人都不能妄自断言自己的学问大啊,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会由衷感到自己的渺小了。
就这样,一行人连日赶路,这天来到了蔡国的境内。
蔡国是吴国和楚国争夺的一个地方,双方人马都十分敏感外来的人口。当吴国军队看到有一伙人进入到他们势力范围的时候,马上把孔子他们包围了起来。
颜回连忙向前对军官解释道:“我们只是过路的,并不是士兵。”
可军官却不听解释,他们将孔子一行人里里外外地搜了一遍,除了琴和书以外,将食物和随身携带的武器全部没收了,并且命令他们待在原地,不许乱动。孔子和弟子们无奈地被困在了蔡国,每日只能摘一些野果充饥,收集露水来解渴,等待着楚国的军队前来相救。
长年的奔波劳碌,造成了弟子们个个体虚病弱,逐渐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孔子看在眼里,每天都用他的琴声去鼓励这些学生。子路看到,同学们都是疲惫不堪,而老师却还有闲情逸致去弹琴,心里很是生气,于是抱怨道:“夫子不是常说,为善天必报之以福,为恶者天必报之以祸,夫子这么长时间来一直坚持的德行道义,为何我们落得如此境地呢?”
孔子看了一眼子路,说道:“仁者如果一定能得到世人的认可,那伯夷、叔齐又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上呢?智者如果一定有办法救民于水火,商朝的比干又何至于剖心呢?忠臣的进谏如果一定有效果,伍子胥又为什么会自尽呢?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却又生不逢时的人有很多,不只我孔丘一人啊!”
的确,当道德被饥恶所替代,当文明被野蛮所替代,当良知被利益所替代的时候,又有几人还能坚守君子之道呢?
有人认为,道德与我无关,那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的谎言罢了,故而行小人之道;
有人认为,道德与我有关,但当需要用道德和利益交换时,是可以作为砝码的,故而行伪君子之道;
也有人认为,道德是人性之必须,并且要用一生去捍卫它,故而行君子之道!
说到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我们没有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榜样,我们的民族将会如何呢?我们的文明又将如何呢?我们的人性又将如何呢?
孔子意味深长的说:天气寒冷,才能看出松柏的品行。
受困于蔡国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又该如何离开这是非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