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们讲到孔子在宋国遭受到了权臣司马桓魋的阻挠,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宋国转道向陈国。
由于得到消息说司马桓魋可能会在孔子离开的时候报复,于是众弟子逃出来的时候那是慌慌张张,甚至一度失散了。
子贡首先抵达了郑国,他四处打听,不知道孔子等一行人是否抵达了。
就在子贡到处打听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告诉他:“我在东门儿看见一个人,身高九尺以上,眉高额阔,很像唐尧;这脖子长得像皋陶,这肩膀长得像子产。那腰部以下,那比大禹要矮三寸吶,看上去就是一副落魄的样子,一副不得志,那简直就是一条丧家之狗啊。”
听完这人的讲话,子贡连忙跑到了东门去,果然看见了老师孔子,当看见在东门下的孔子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一个如此伟岸、顶天立地的圣贤,竟落到了如此的境地,他擦了擦眼泪,赶忙走到老师身边。“夫子,我终于找到您了!”并且把刚才那人说的话一五一十地说给了孔子听。没想到的是,孔子听完竟哈哈大笑, “嗯,他形容地很贴切,他把我比作丧家之狗,非常地贴切!妙极了!妙极了!”
孔子周游列国,乍听之下似乎是非常令人地向往,可如今孔子的一语道破了其中的辛酸:恰如丧家之狗,人未可知也。
当我们细细品读这句话的含义,也许会发现,一个人活着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和这位伟大的圣贤比起来,我们现在大多的人,生活在迷茫中,奋斗在欲望里,思考在利益上,享乐在无聊之下。在这人世间,到底谁才是丧家之狗呢?
经历了长途跋涉后,孔子一行人终于来到了陈国的都城宛丘(宛丘又称为陈州,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南省的淮阳县)。陈国国君陈湣(mǐn)公听说有圣人来到自己的国家,于是亲自出门迎接,将孔子奉为上宾。
当时的陈国被夹在吴国和楚国之间,委曲求全,经常受到两国的压迫。
当时的陈国国力衰弱,全国上下弥漫着颓废的气息,国君也很难有所作为。这陈湣公本是一个平庸的掌权者,他整日里只喜欢花天酒地苟活于世,而且很少向孔子求教问题。
有一天,一只隼落在了陈缗公住在的庭院内,这鸟身上带着一支箭。箭头儿竟然是石头做的,箭杆儿长有一尺八寸,一看就不是来自于中原的式样。陈湣公看后感到很奇怪,询问了身边很多人,那都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就在此时,有人提出,这都说孔子是当代大贤,那不妨去问问孔子。看他是不是真的知道呢?
当孔子拿着箭看了看后说道:“这箭应该是来自北方的肃慎国,当年武王平定天下的时候,让九夷百蛮各族都贡献自己的特产,这北方的肃慎国送来的就是这种贡品。后来周天子又把贡品分别赐给了其他诸侯,我想陈国也应该有。”
听到这里,陈湣公赶忙派人去查,他想看看孔子是不是在蒙他,去查史料的人没多久回来了,史料上所写正如孔子所说,一般无二。当时陈湣公对孔子那是肃然起敬,认为他应该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了。
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有余,在这期间,他不断地收集整理各国的资料和每个人的故事,慢慢整理出来了一份历史手稿,为后来编写《春秋》一书作下了准备。
话说一日,有人带来了鲁国的消息,说是鲁国的宫殿发生了一场火灾,将鲁公的宗庙都烧毁了。陈缗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却肯定地说:“不对,火灾不会殃及宗庙的,烧的一定是桓公和僖公的庙。”
陈缗公心想,那你又没有亲身经历,你怎么敢如此地肯定呢?于是忍不地问道:“您怎么知道不会殃及宗庙呢?俗话说这水火无情啊,它又没长眼睛。”
听完陈湣公的话,孔子正色道:“祖先里面有功绩的尊之为祖,有德行的尊之为宗,因此立宗庙以告不忘先祖之功业。鲁国的桓公和僖公并没有什么功德,他们的庙本就不该留下,只因鲁公不忍废弃,所以才保留至今。但是,人意是无法代替天命的,我想它一定是难逃天灾。您若不相信,那就等着瞧吧。”
过了几日,鲁国传来了消息,事实的真相竟如孔子所料的一模一样,大火损毁的是桓公和僖公的庙,而宗庙毫发无伤。
孔子虽然是人在国外,却心系故国。此时的他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门生弟子遍天下,有着很高的声望,当初因为受了侮辱而离开了鲁国,虽然此时特别想回去,却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回去呀。
他在等,等待一个合乎礼仪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