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行人来到了卫国,起初卫灵公是打算把孔子留在卫国的,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不被卫灵公所接受。即便如此,如果孔子想要留在卫国做个大夫,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卫灵公有一个宠臣,名叫弥子瑕,他曾经邀请孔子和他的学生在他的家居住,并保证可以举荐孔子,做一个卫国的大夫。但由于这位弥子瑕并非正派之人,加之为人谄媚龌龊,孔子只说了两个字“命也。”便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孔子绝不与乌合苟且之辈相谋。鲁国的阳货如此,卫国的弥子瑕亦是如此。
不为眼前得失,不为己身的荣华富贵,只为捍卫思想笃定地前行,这就是伟大的孔子。
孔子带领着众弟子,踏上了去陈国的路……
谁料想,有一场生死劫难正等待着他们。
从卫国到陈国要经过一个叫作“匡”的地方,匡城是卫国的领土,当年鲁国阳货叛乱从鲁国逃出,路过匡地的时候是杀人放火,抢劫钱财。因此匡人对阳货是非常的痛恨。
还没等进匡城呢,孔子一行人就引来了许多异样的目光。此时给孔子驾车的学生颜刻,用手指着前方城墙的豁口说道:“夫子,以前我追阳货的时候来过这个城,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这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几句话正好被几个匡人听到了,听到这群人的口音和当年那阳货是一模一样,便以为他们是阳货的同伙,于是叫喊着,围拢上来。
说来,这是天大的误会,想那阳货是鲁国曲阜的口音,孔子和学生们那自然也是曲阜的口音,但口音一样,不代表品行人格也是一样的。这就好比,人人那都是人的生理特征,但内心却有着善良和丑恶的不同了。
子路最先察觉不妙,于是喝令众人赶忙停下,警惕地看着周围。在子路的提醒下众弟子也反应过来,纷纷拔出了佩剑。匡城的百姓一看,那更加确信他们就是阳货的同伙,于是大喊着:“杀了阳货!”挥舞着锄头、木棒,那便冲了上来。
眨眼之间,匡人是越来越多,根本不给孔子和众弟子解释的机会,不由分说与众弟子混战到了一起。众人只好是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一处茅草屋内,与屋外的匡人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眼看着屋外的匡人是越来越多,弟子们都很害怕,而此时的孔子却是不慌不乱,拿出随身携带的古琴,即兴演奏了起来,并唱道:“周文王已经死去,现在周代的礼乐制度就在我们这里。如果上天不想消灭周代的礼乐,那匡人又能把我们如何呢!”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孔子在此时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君子气概。其实,孔子早在齐国和鲁国夹谷会盟的时候,就表现出神勇无比的胆识与气魄。您不要忘了,孔子的身高那可是九尺六寸,就算按照最矮的一种算法那也有1米91。如此魁伟的孔子,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武术家。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老师为何在此等情形下临危不乱,孔子回答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也便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了。
在经过了足足五天五夜的围攻之后,匡人终于发现这群人其实跟阳货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再加上孔子派弟子去请卫国的宁武子,前来说明情况。
匡人这才搞明白,原来那是误会。既然是误会,便各自散去了。在经历了五昼夜的围困之后,孔子和众弟子是又冷又饿,又惊又疲。倘若匡人再围上一天,孔子和众弟子恐怕就要被活活地困死饿死在这茅草屋内了。
既然匡人之围已解,那大家自是做饭的做饭,休息的休息。就在孔子清点人数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见了。前前后后都找了个遍,就是没有颜回的踪影。这个时候,孔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颜回可能出了意外。
于是,孔子命众弟子出去找,第一波人回来说,没有找到。第二波人回来说,没有看到。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颜回一脸憔悴地回来了。原来,在与匡人混战的时候,颜回和孔子和学生们被冲散了,加之慌不择路,竟然找不到老师和同学们所在之处了。幸好,自己没有被发现,于是一边躲藏,一边寻找老师和同学们的下落。
孔子看着眼前的颜回,语气沉重地说道:“颜回呀,你让我好担心呐。我还以为你遭遇不测了……”
而此时的颜回笑着回答道:“夫子您健在,弟子当然要侍奉您左右,怎么敢先死呢?”
匡城陷困,并没有让孔子和众弟子的意志消沉,反而让他们更加地意志坚定。
一行人继续上路,当离开蒲城后不久,孔子接到了卫国大夫蘧伯玉的信,信中说卫灵公想邀请孔子一行返回卫国。
公元前496年,正被反叛袭扰苦恼不堪的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很是高兴,亲自带领众臣出城迎接。再次回到卫国的孔子,又将发生怎样的人生变化呢?是为卫灵公委以重用,还是又要经历一场困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