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率领众弟子开始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弘扬他的新儒家思想。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来到了鲁国的邻国卫国。卫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也是中原正统姬姓的诸侯国,在周代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在春秋系列的上半部,我们曾讲到过卫国,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孔子率领的众弟子一路艰辛,来到了卫国都城朝歌,朝歌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的南部。看着卫国的繁华,行人穿梭如织近乎摩肩接踵,孔子和冉有之间便有了前面我们所说过的那一段“富之教之”的对话了。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位孔子的挚友卫国的蘧大夫。蘧大夫名叫蘧(qú)瑗(yuàn),字伯玉,谥号成子,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格高洁的君子,也是孔子一生的挚友。在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期间,其中住在蘧伯玉家中的时间,前后长达九年之久,此间孔子曾经在蘧伯玉的家中开设学馆,讲学授徒。
蘧伯玉曾经提出“弗治之治”的政治理念,这一观点要比道家的“无为而治”早很久了。来到卫国的孔子,在蘧伯玉的引荐之下,拜见了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这个卫国啊,是一个很奇葩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出了很多奇葩的国君和荒唐事,这位卫灵公呢,很好地继承了卫国的传统,那也是奇葩一枚。此君有一个独特的癖好,喜好男宠,其中一位男宠名叫“弥子瑕”的,那是颇受卫灵公的宠爱。卫灵公生性多疑,而且是脾气暴躁。但是这位卫灵公也有他的优点,知人善用,卫国的大夫仲叔圉(yǔ)、祝鮀(tuó)、王孙贾那都是卫灵公提拔任用的。
卫灵公礼节性地接见了孔子,在见到孔子之前,那孔子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了,他对孔子的印象也不错。卫灵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孔子是大才,能到我卫国,那乃是我卫国臣民之幸啊,孔子在鲁国有什么待遇,那我就给他什么待遇。这样也不算是亏待了这位当世大贤了。
想到这儿,卫灵公开口问道“请问先生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啊?”
孔子赶忙回答:“俸粟六万。”
卫灵公笑着说:“我愿意给先生同样的俸禄。”
听到卫灵公这么说,孔子以为卫灵公是要重用自己,于是也不好推辞,起身回礼拜谢。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孔子和弟子们在卫国暂时住了下来,大多时间用在研究卫国的文化和蘧伯玉大夫交流切磋,偶尔也会四处游览一番。其实,孔子的心思并不在这些事情上,孔子在等,等卫灵公的任用。
有些学者评价孔子说孔子是喜好做官的,其实这一点是有些狭义和曲解。孔子之所以希望被诸侯所任用,并非是为了谋求官爵,而是希望自己的思想得以实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知。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孔子没有等到卫灵公的任用,反而遭到一部分卫国大夫的嫉妒,有人开始对孔子领取优厚的俸禄而不满了。于是开始散布谣言,说孔子带了这么多的弟子在卫国恐怕没安什么好心,那一定是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这古往今来,流言蜚语向来是很具有蛊惑性的。有很多例子证明,人嘴两张皮,杀人于无形啊。这就是人性的阴暗面,古往今来那都不曾改变过。更何况孔子这样木秀于林之人呢,那是更容易遭到此等诽谤的。
流言蜚语多了,卫灵公也开始担心起来,这卫灵公的性格本来就多疑,于是他派手下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一行一举了。
直到有一天,蘧伯玉前来拜访孔子,面有愧色地说道:“呃,先生恐怕不能再在卫国待下去了……”
孔子不解地问道:“大夫此话何意呀?”
蘧伯玉叹息道:“先生不见那公孙余假吗?他在国君面前是进献谗言,说你们在卫国是不怀好意的。现在国君已经起了疑心了,我怕再待下去对你们有所不利呀!”
孔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良久,点点头说道:“用人不疑,疑人勿用,既然卫君疑我,我也不便久留了,一切就有劳蘧大夫为我等安排了。”
蘧伯玉关切地问道:“先生离开卫国,打算前往何处啊?”
孔子想了想:“陈国太平,我们就去那儿看看吧。”
这从古至今,做正人君子之难,要难于做小人。一生心胸坦荡,不敌一句小人谗言。这世间啊,单有这么一类人,你好,我看着不爽,于是想办法让你不好。你善良,我看着不爽,于是想办法玷污你的名声,甚至不惜捏造事实,造谣生事。正如儒家经典所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就这样,孔子与他的众弟子又匆忙地离开了卫国,踏上了去陈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