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而立之年 因何而立

2017-03-21 07:51:40.0

 
00:00/00:00

孔子喜得贵子,并且得到鲁国国君鲁昭公送来的一条鲤鱼。这一切仿佛都预示着孔子要平步青云了,在鲁国定有一番大的作为。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凭什么得到鲁昭公的赏识,并且在儿子降生当天,能得到国君的贺礼呢?

在春秋系列的上半部,我们曾讲过,在春秋时期,“六艺”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也是为官为将的必修课,普通百姓是绝对没有机会学习到这些的。孔子不仅掌握了这些为官必学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还掌握了殷商之礼和周朝之礼,这在当时是绝对的稀缺人才,放眼鲁国乃至天下,能精通此学的也不过寥寥几人了。

这便是鲁昭公看重孔子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当时,鲁国国君几乎就是一个傀儡,鲁国被“三桓”所掌控着,分别是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这鲁昭公想要培植自己的亲信。

鲁昭公想得很好,但决定权并不在他的手中,为了给鲁昭公一点儿面子,孔子被邀请到“三桓”之首的季孙氏家里边做家臣。这也是孔子自从从宋国留学回来的第一份“政府工作”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这第一份工作的内容是“乘田和委吏”,翻译成白话就是饲养员和仓库的保管员。很显然,孔子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体面,但孔子却将这两份工作做得非常好。

对工作不挑肥拣瘦,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自命不凡。这一年,孔子二十岁。

七年之后,二十七岁的孔子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开办私学。在周王室的文化中,学习那是贵族专属的,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六艺”。在当时,周王朝的官员大多都是所管辖领域和行业的专家,被称为“官”。随着周王室的衰败,许多“官”不得不离开政府来到民间谋生,这便产生了“师”。这也是春秋末期私学兴盛的一个历史大的背景。

在春秋末期,和孔子一样开办私学的人其实有很多,孔子只是开办私学当中最为突出和优秀的代表而已,其教学体系也更加的缜密。孔子在开办私学的这段时间里,潜心研究思想,开悟弟子的精进。一时间,孔子在鲁国享有了极高的声誉。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三十而立”。

孔子三十岁那一年,齐国国君齐景公和晏子来到鲁国访问,作为民间教育家的代表,孔子参与并列席了这一次两国国君的会晤。这也表明,孔子在鲁国乃至在各诸侯之间,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了。

席间,齐景公主动向孔子请教了一个问题:“呃,我想请问,这秦国地处偏远,而且地域也不是很大,文化又落后,经济也很落后,那为什么秦国可以称霸呀?”

孔子回答道:“秦国虽然地理偏远,但君主百姓行为中正;秦国的文化虽然落后,但他们尊崇周礼的教化;秦国虽然经济落后,但他们举贤而任能。”孔子的回答简明扼要,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而后,孔子又对齐景公讲了一段秦穆公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故事,他特别讲到了蹇叔和百里奚。之前在我们讲到秦国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们曾经介绍过蹇叔和百里奚,那么在此呢,我们就不加赘述了。

孔子与齐景公这番对话之后,齐景公对晏子说:“鲁国以后恐怕要强大呀,这孔子果然名不虚传,是个大才之人呐。日后如果有机会,我要想办法让孔子来我齐国,辅佐我齐国呀。”

我们再来看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其实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并非是在三十岁那一年参加了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的会晤,并且合影留念,转发朋友圈儿,各种炫耀浮夸。孔子所指的三十而立,是人到了三十,就应该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力和明辨的观点。简单讲,就是言之有物的价值观。

倘若一个人到了而立之年仍没有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那接下来的人生将是飘忽莫测的。因为在接下来的行为处事,都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与价值判断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则。

缺少原则这颗定盘星,丈量事物的尺度,那就全凭利益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