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开始,闻古知新将向大家介绍一位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孔子。在介绍孔子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了解什么呢?了解历代帝王对他老人家的加封。
汉平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元年,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这也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孔子后裔享“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封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封孔子为“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孔子为“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孔子为“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封孔子为“至圣文宣师”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封孔子为“文宣帝”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封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陬(zōu)邑昌平乡人,新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对我们今天的国人而言,孔子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孔子的大名,而陌生的是孔子的思想。关于介绍孔子的专业书籍和影视作品,已经多如牛毛。倘若还是按照之前的老套路来介绍孔子,恐怕只会让大家更加觉得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老先生,有些遥远,不够鲜活了。
为此,我们将以三个角度来介绍孔子,分别是“孔子的成长”、“孔子的感悟”和“孔子的趣事”。力求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孔子。
在讲述“孔子的成长”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话,这段话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学习论语,乃至学习儒家思想的第一课。而很多人,很多时候,在上这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走错了方向,进而使得儒学思想变得教条和晦涩难懂了。
我们先来看一看目前对这句话的标准解释是什么:"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且不论这句话解读的是否正确,但就这句话的思维逻辑就存在严重的问题。斗胆试问解读这些标准的专家,每天学习,而且还要不断地复习复习再复习,请问,这样的事情你愿意做吗?
我相信,大多人都不会愿意做。那为什么我们要断章取义,去歪曲这些儒家思想,而向孩子们进行“标准化”的传播呢?在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大的前提之下,之所以有很多孩子、家长和老师,谈“国学色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所谓的“学者”、所谓的“国学大师”,对古圣先贤之思想缺乏基本价值体系的认知和断章取义、自圆其说的江湖学术,而形成了鱼龙混杂,劣币驱良币的怪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原本含义是,将美德和有价值的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完善,并形成自己的习惯,这不是一件让自己和别人都会很开心的事儿吗?
很显然,这句话里所指的“学”,也就是第一个字“学”,并不是知识更不是学历,而是美德与价值观。
我们来针对这个“学”字进行一下简单的解读,在儒家思想里,把“学”这个字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步为谋生之学、第二步为谋事之学、第三步为大学。
人首先要活下来,只有安身立命,再去谈继往开来。正如孔子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圣人小的时候是非常艰辛坎坷的,所以,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和世态炎凉。这便是“谋生之学”。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把眼下的事儿做好,才会有更好的明天。投机取巧那只会是害人害己,到头来一无所成。眼高手低就是标准,您可别误会,这眼高手低的本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有高瞻远瞩的胸怀眼界,同时能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这便是“谋事之学”了。
“谋生之学”就是一个人在困境下所坚守的底线,这便是人生观。“谋事之学”就是一个人在利益下所坚守的底线,这便是价值观。当一个人拥有了这些,他便会明白什么是“大学”。顾名思义,乃大格局之学,乃大人之学,此为世界观。
我们念了一辈子的好好学习,所理解的一直是知识和分数。实则,第一个“好”字那是喜好兴趣的意思,第二个“好”字是正确的方向,“学”是美德与价值体系的经验,“习”则是习惯的培养与形成。那顾名思义,好(hào)好(hǎo)学习啊。
那么在这儿,我也祝各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