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子·小问》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它的原文如下:“至中食而虑之。婢子曰:‘公何虑?’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我们先不来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先来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段故事,还要从一位大贤“甯(nìng)戚”开始说起。这位甯戚本是卫国人,虽说胸有治世之谋,腹有安邦之策,但在卫国却一直没有被赏识和任用。他久闻齐桓公雄才大略,甯戚有心前往投奔自荐,可家中实在是贫弱不堪,根本拿不出路费来。
恰好,有一个商队要去齐国的都城临淄,甯戚则以打短工的方式,跟随商队同往临淄了。一番辗转之后,一行人来到了临淄城下,正巧碰上齐桓公出城迎接客人,在喂牛的甯戚看到了齐桓公就在眼前,本想上前去参拜,可又担心难以近身,况且自己眼下这番体态,那实在是有些失礼了。
正在甯戚焦急万分之时,身旁的牛顶了他一下。甯戚灵机一动,竟然敲起牛的犄角唱起歌来。甯戚的歌儿到底唱的是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可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甯戚的歌词中,一定涵盖了齐桓公和霸业天下的内容。因为齐桓公听到甯戚所唱之歌之后,便命人将甯戚请到城内一叙。这也便是成语“甯戚饭牛”的出处了。
甯戚入临淄城后,齐桓公对他是非常得尊重。话说一日,齐桓公派管仲去拜访甯戚。管仲来到甯戚的府上,一番寒暄之后,甯戚开口说了三个字:“浩浩乎!”
管仲听了之后有点发懵,不明白甯戚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回家之后,那是茶不思饭不想,满脑子都在想这三个字——“浩浩乎”。
“浩浩乎,浩浩乎,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管仲家里有一婢女,生得是聪明伶俐,见管仲自言自语,颇为烦恼,便上前问道:“主公,您是有什么心事儿吗?”
管仲这心里正烦着呢,随口说道:“你去忙你的吧,这不是下人能理解的。”
一听管仲这么说,这婢女立即正色道:“从前,吴国与干国打仗,规定没有脱退乳齿的少年不得参军,国子就拔掉了他的乳齿参军了,为干国立下了无数的战功。过去,百里奚是秦国放牛的,秦穆公请他做了秦国的宰相,秦国就在诸侯间称霸了。您说,地位卑贱的人可以轻视吗?年龄小的人就一定没有本事吗?”
听了这席话,管仲顿时觉得有些惭愧,于是赶忙说道:“好,那我就说给你听听。这君上派我去拜访甯戚,甯戚只说了三个字:‘浩浩乎!’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什么意思啊。”
婢女赶忙回答道:“我曾读过诗里有这样的诗句: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这甯戚先生大概是想成家了吧?”管仲的百思不得其解,被婢女一语道破天机。
后来管子感慨地说出:“毋少少,毋贱贱。”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不要看不起涉世不深的人,不要蔑视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儒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三人行其必有吾师”的经典语句。关于管子这句话,就不做深入地分析了,各位闲暇无事,可以细细品味这句话当中的玄妙精髓了。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与“毋少少,毋贱贱。”类似的一个故事。
唐朝大居守李相对《春秋》是非常地推崇的,经常诵读。但却把鲁国大夫的名字给读错了,把叔孙婼(chuò)读成了叔孙婼(ruò)。每读到这里,在一旁侍奉的一位小吏都会面露不悦之色。李相看到小吏脸上的神色不对,于是带着轻蔑的语气问道:“你也读过这本书?”
“回大人的话,小人读过。”
“既然你读过这本书,那为什么会有如此不悦之色呢?”
小吏赶忙跪倒:“大人,您误会了。过去小人曾向老师学习《春秋》,老师教给小人读音是错的,故而有难看之色了。”
“嗯?你怎么知道你老师教的读音是错的呀?”
“呃……方才大人您读到鲁国大夫叔孙昭子的名字的时候,您读的是叔孙婼(ruò),而小人老师教的是叔孙婼(chuò)。这很显然是小人的老师教错了。”
话谈到这儿,这李相不由得一惊,自己并没有跟随老师学过春秋,这读音是根据注解而来的。眼前这位小吏,虽说是人微言轻,但他说的话,也颇有道理。在一番查证之后,李相得知,那小吏说的是对的。没几日,李相专门在书房设下了酒宴,答谢这位小吏,并称其为“一字之师”。
人难的不是因为利益的奉承,而是源于基本的尊重。“毋少少,毋贱贱。”
管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短短的几千字那是根本没有办法把他老人家的智慧全部囊括其中的,正如之前所说,闻古知新只是为诸位提供一个可能,打开一扇走进古圣先贤的门径,至于之后是浩瀚无垠之寰宇,还是亭台楼阁之小桥流水,那就全靠您自个儿去理解思忖了。关于管子的介绍,我们就说到这儿,希望您继续关注闻古知新,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