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集众家大成的千古第一相

2017-03-13 10:05:02.0

 
00:00/00:00


谈到“百家争鸣”,我们就必须要谈到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他们就是制礼作乐的周公,和把这种文化体系发扬光大的管子。

周公是中华文化系统的设计者与发扬者,他老人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系统的缔造者。在闻古知新春秋的上半部,我们曾经介绍过周公,那么在此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知道了周公是中华文化系统的总设计师,那么管子就应该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位践行者了。

我们在讲到齐桓公的时候用了不小的篇幅去介绍管子。为什么要讲他呢?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的社会恐怕还处在披着散乱长发,耳朵上带着一个大大的耳环,衣着千奇百怪的野蛮人时代了。

说到这儿,我们来看看当下人的衣着和审美标准,貌似就是有野蛮的趋向。远的咱们就不说了,就说今年的冬天,我们猛然发现很多朋友的裤脚变得很短,而且还要把一部分的脚背和脚踝裸露在外,任它寒风凛冽。我不知道这是源自何处的“审美”理念,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具备一些起码的常识:“寒从脚下生”。这寸肌之露,可能带来是多年后的伤寒病疾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是有标准的,美不能成为野蛮无知的遮羞布,时尚并非欲望奢靡的代名词。您看看,早在春秋时期,管子他老人家就给我们树立了审美的标准。就连至圣先师孔子都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管仲的思想的确有伟大之处了。

从派别上来说,孔子是“儒家”,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有很多学者把管子设定为“法家”,就有些不太准确了。个人认为,管子并不属于哪一家,他是集众家大成者。孔子受到管子的影响地方很多,比如孔子主张的“礼则人之本也”,就是脱胎于管子所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后世的帝王,但凡是有所作为的,一定都懂得结合孔子和管子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无论是治国还是经商,管子都是一个绝对的实干派,做的比说的多,完全没有虚头巴脑的东西。

管仲是大才,但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可能一辈子都会碌碌无为,我们常常说理解一个人就等于拯救了一个人,尽管管仲不只一次地亏待过鲍叔牙,但鲍叔牙从来没有抱怨过,安安心心地做一片绿叶,来衬托管仲这朵红花了。

管仲为相之后,非常擅于抓权与抓钱,他的个人财产甚至跟国君不相上下,这要是搁在一般人的身上,那不是一个玩弄权术的佞臣,就是一个贪官污吏了,可奇怪的是,齐国上下没有一个人说他的不是,管仲自己也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财产,在管仲看来,他有这么多钱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为什么呢?至圣先师孔子曾经如此地说过管子:“民到于今受其赐”,因为在管仲治理下的齐国,家家富裕,户户有钱。要富,那就大家一起富,纯粹依靠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财产,管仲绝对是不屑一顾的。他把国家的大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也不是因为热衷于玩弄权术,而是发自内心地觉得:齐国只有我才能治理好,其他人恐怕不行。这就是管仲,一个真实的实干派。

试想我们现在严打贪官,打的不仅仅是“贪”,更是“不作为”,如果当官的脑子里只有钱财和美色,将百姓的福祉弃之而不顾,那换句话说,真正让老百姓咬牙切齿的,是对民生民情视而不见的“无作为”。

管仲当年辅佐齐桓公的时候,给每一个来访齐国的诸侯都赠送了大量的礼物,以这种简单直白的方式来笼络人心,倘若没有强大的国力来支撑,那这样的厚往薄来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妇孺皆知的“郑和七下西洋”也正是源自于朱棣对“厚往薄来”这句话的理解而扬我大明国威了。

管仲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能带兵打仗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管理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管仲相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这一句话所说的,就是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靠的不是武力杀伐,而是凭借自身国力的强盛和一定的外交手段,正所谓“上兵伐谋”便是这个道理了。

好,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儿,欢迎您明天继续关注闻古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