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向善,丁酉宁安。感谢大家对闻古知新的关注,也希望您转发评论。
上回咱们讲到越王勾践不顾文种和范蠡的劝阻,执意要对吴国来个先下手为强。
而另一方面,吴王夫差三年磨一剑,那早已是蓄势待发,等着一雪前耻呢。如今看到越国不光主动地前来挑衅,还把兵力屯集在自己的大本营太湖的周边,那心中是暗暗地高兴啊。于是派出了吴国的王牌部队,“太湖水师”,在夫椒这个地方与越军对峙了。
这场战役,双方都派出了三万余人来参加战斗。从数量上看,两边似乎是半斤对八两,但从将士的素质和装备上来看,那越军真的差得是十万八千里了。
吴国这支部队的士兵,那都是当年孙武亲手训练出来的,那是经过兵家鼻祖培训出来的。不仅参加过讨伐楚国的战役,而且这几年夫差也是没闲着,每天想的就是怎么继续强化这支精锐之师的作战能力,给他们配上最好的装备,又按照孙武的《兵法十三篇》日夜地演练,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士兵那是个个儿可以以一当十的作战能力了。
而越军呢,大多数的士兵都是临时征召起来的老百姓,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上战场。那么问题来了,一边是特种兵,一边是老百姓,这战斗的结果那丝毫是没有悬念的。
吴越双方在太湖上是列开了阵式。吴王夫差兴奋异常,站在王舟之上,亲自为吴军擂鼓助阵了。吴军本来就是擅长水战的,加上前面分析的种种形势,越军是根本无法抵挡的,只能节节退败。
就在此时,勾践想到了一个办法,派当年砍掉阖闾脚趾的大将,灵姑浮,带上几个善于泅(qiú)水的士兵潜入水中,伺机凿沉夫差和伍子胥所乘的船只,试图想要仿效当年的檇李之战,来个擒贼先擒王。
想法虽然不错,可惜吴国人也不是傻子,你勾践能想到的,我伍子胥难道想不到吗?吴国早在这支水师成立之初,伍子胥就料到了可能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于是打造了四条王舟,每条王舟上都插着王旗。灵姑浮一看,傻眼了,光是想凿沉一艘王舟那已经是九死一生的艰巨任务了,更何况是四艘王舟呢!
就在灵姑浮思忖的一刹那,伍子胥是眼疾手快,一箭射杀了灵姑浮,替阖闾算是报了断趾之仇了。
勇将灵姑浮被射杀当场,消失在了太湖的水中,而勾践也在混战中被人斩去了一臂,大败之下,越军斗志是全面崩溃,有的人甚至开始跳船逃生。眼看着再不撤退,那今天这三万越军恐怕就要都在太湖里喂鱼了,勾践赶忙纠集残兵,开始往会稽山的方向撤退了。
您可能会问了,勾践为什么不撤回会稽,紧守城池呢?其实,早在两军交战于太湖之时,伍子胥已经派了另一支部队奇袭会稽城,等到勾践回去的时候才发现,自个儿的老巢那已经被人端了。
逃到山中的越军被随后追来的吴军是团团地包围,并且斩断了所有的补给线。伍子胥当下一看,心中暗喜:你着急,我不急,我索性来个围而不打,我困也要把你困在这孤山之上了。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勾践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一旦进入到盲目的自信,往往会对问题产生偏激的看法,认为事情一定会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以至于急于求成,反而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好在绝大多数的错误并不是完全无法挽回的,只要你肯承认,并且及时地改正,老天爷还是会网开一面,给你一线生机的。
国破家亡之际,勾践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重新采纳了范蠡的建议,派遣文种前往吴军大营,干嘛呢?当然是向吴王请降了。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并不总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一味地逞强有时候那是愚蠢的体现,有时候以退为进反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了。以前勾践不懂,所以吃了大亏,现在懂了,那也是为时不晚吶。
文种带着无数金银珠宝来到了吴军的大营,对夫差说道:“越国愿意从此臣服于吴国,请王上罢兵吧!”
夫差听了哈哈大笑:“哼哼哼……寡人可以接受你们的投降,不过有一个前提,勾践必须来给寡人做三年的奴隶,否则我就灭了你越国!”
见吴王夫差竟然答应了这个请求,那在一旁的伍子胥是急坏了,他知道这是越国人的缓兵之计,若答应他们的请求,那必定是养虎为患,于是开口道:“请降?我看……是缓兵之计吧!”
夫差听到伍子胥的话,沉默了一下。见伍子胥识破了计策,担心吴王夫差变卦,文种赶忙说道:“伍将军此言差矣啊!我越国前来请降,并非是贪生怕死,而是出于吴王的神威与德行。倘若伍将军一定要我越国将士赶尽杀绝,那我们就战场上见。”
这也就是文种,换第二个人恐怕都无法应对伍子胥了。
此时吴王夫差开口道:“好了好了!吴越两国本是邻邦,上天有好生之德……”
还没等夫差把话说完,伍子胥赶忙抢话道:“王上,万万不可啊!”
“伍将军,寡人一言既出,哪有收回的道理啊,无需多言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能保住越国,留住勾践的性命,那您别说三年,就是十年为奴,文种也是一定会答应的。
于是,在文种回来禀告情况之后,勾践和他的臣子们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上决定,由范蠡陪同勾践入吴为奴,文种则留在国内治理政事了。
公元前492年的秋天,勾践在安排好国内的大小事务后,与范蠡一起,毅然踏上了吴国的船只,从此开始他在吴国为奴的生活了。
从一国之君到阶下之奴,勾践将如何面对这天堂到地狱的变化呢,是从此一蹶不振,还是韬光养晦呢?我们明天接着说。
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也希望您转发评论,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