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向善,丁酉宁安。感谢大家对闻古知新的关注,也希望您转发评论。
上回咱们讲到楚庄王求贤若渴,派出了一支星探部队,终于把在梦泽隐居的孙叔敖给请了出来,并拜他为令尹。这个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特有的官衔,相当于宰相,是楚国最高的官衔,基本上治国治军那都是由令尹说了算的。
您可能会想,这个孙叔敖到底有什么本领,能让楚庄王如此看好呢?
在春秋时期,有识之士都把农业的发展视为振兴国家之根本。楚国地势低洼,河道纵横,水患自是频频地发生,孙叔敖的治国方略就是,治水以兴国。
当时楚国境内的淮河流域洪灾频发,孙叔敖倾尽家产,历经三载,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名为芍陂(què bēi),既能有效地防止水患又可以灌溉农田。他在任时还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河,直接解决了困扰楚庄王多年的北进中原运输的难题。可以说,孙叔敖是春秋时代兴修水利的第一人。史书上甚至有“堤防之设,始于楚相孙叔敖”的记载。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孙叔敖的治国理政的风格。
当时,楚国人民的风俗是喜欢坐比较低矮的车子,楚庄王认为车子过于矮小是不易于驾马的,于是下令改用高大的车子。政令一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孙叔敖劝谏道:命令太繁琐,只会让百姓无从遵循。
只要把街头巷尾的门槛加高,使矮小的车子不便通行,百姓自然会改造他们的车。果不其然,不用半年的时间,楚国再也看不到矮小的车子了,百姓都自然遵从了教化。孙叔敖这种务实亲民的执政方式,深受楚国百姓的喜欢,各项政令推行起来那也是畅通无阻。
司马迁称赞孙叔敖为古今第一“循吏”,“循吏”指的就是廉政高洁的人。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一心为百姓谋福祉,直到患病去世,竟然都没有钱去置办棺椁,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是穿着粗服破衣,勉强以打柴为生。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孙叔敖的治理之下,楚国实力的强大是必然的结果。等了多年的楚庄王早已按捺不住了。他要称霸,他要问鼎中原。
那要想称霸就得打仗啊,打谁呢?宋国、陈国和蔡国那是他的手下败将,早已服服帖帖的,不用打了。卫国、曹国和邢国,在中原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二流的诸侯国,就是将他们打败了,意义那也不大。在中原列国中,以晋国最为强,要打就打最强的,况且晋国霸主地位已久,若是把他打败了,那不用召开什么盟主大会了,我熊侣自然就是天下的霸主了。
说干就干,楚庄王当即在会议上宣布了伐晋的决定,末了又故技重施,扔下了一句话:“进谏者,死!”那此言一出,百官是噤若寒蝉。
就在会议马上要结束的时候,孙叔敖站起来:“大王,关于讨伐晋国之事,臣有一些想法想要向您禀奏。”
楚庄王冷冷地说道:“难道你不怕死吗?”
“大王,微臣听说因为害怕挨打而不敢劝谏父亲过错的儿子,那不是一个孝子;因害怕杀头而不敢劝谏君王的官员,那不是一个忠臣。”说到这里,孙叔敖故意将话顿了一下。
楚庄王黑着脸说道:“嗯……你说下去。”
“大王,我想给大王讲一个蝉和黄雀的故事。”看到楚庄王没有反应,孙叔敖接着说道:“微臣昨天在家中的院里一棵树上见到了一只蝉,这蝉正要去喝叶子上的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它的背后,准备把它当作一顿丰盛的大餐;说这螳螂也够傻的,只想着怎么去吃掉这只蝉,却不知道在它的背后正有一只黄雀盯着它;我见这黄雀如此全神贯注,心下就想:倘若我用弹弓去射杀它,那一定是十拿九稳的。您瞧瞧,这就是贪前而不顾后的结果啊!”
说到这儿,各位看官可能明白了。这便是《韩诗外传》中记载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了。大概孙叔敖也是听说了楚庄王喜欢听隐语,所以才讲了这一个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有时候,我们的确只会关注自己锁定的目标,过于执着有时候会忽略一些潜在的隐患。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每当我们遇到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设定为那只“黄雀”,认为一切尽在掌握。可事实未必如此,那只喝露水的蝉,和那只蓄势待发的蟑螂,也许才是根本的写照。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知道,黄雀背后,还有一个拿着弹弓的孙叔敖呢。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少一些刚愎自用,多一些三思而行。这便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带给我们的思考与警示了。
听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楚庄王,是否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呢?他是否又会打消攻伐晋国的念头呢?
我们明天接着说。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希望您转发并评论,我们明天接着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