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向善,丁酉宁安。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并希望您转发并评论。
上回咱们讲到了楚国大夫“伍举”和“苏从”两位忠臣先后冒死向楚庄王进谏,终于使得楚庄王振作起来。那么楚庄王这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该怎样回到楚国的权力巅峰呢?攘外必先安内,想做霸主,就先要把内部的反对势力消除。
久疏政事的楚庄王,做的第一个决定是,鸣钟上朝。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都没有上朝理过政事。一年多 前,因有斗越椒等人辅政,朝会虽然按例进行,但大臣们却很少聚齐过。后来斗越椒等人忙于巩固自己的势力,清除反对自己的人,很少理朝政了,这朝会也基本上没人来了。
此刻骤然听到大殿上的钟声,群臣都慌了手脚。楚庄王端坐在王位之上,冷眼看着你拥我挤、奔向大殿的文武群臣。此时的楚庄王面色如铁,开口道:“汝等劝寡人上朝的奏书,都可以将这个大殿塞满了。如今寡人上朝了,可看看你们,衣冠不整,拖拖沓沓,成何体统!这次寡人等了你们一个时辰,以后若再有怠慢者,自己去领二十廷杖!”
众臣看着眼前正襟危坐的楚庄王,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还是那个整日酗酒的楚王吗?
接着,楚庄王宣布了几项决定。首先,提拔伍举、苏从为左右司马,一个掌管军事,而另一个负责国政,罢免了浑水摸鱼的庸附佞臣。其次,颁布了多项政令改革,从民生、农业、经济到外交、军事方方面面均有涵盖。此外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那便是抗击入侵的戎族。
为什么说抗击戎族最为重要呢?当时楚国正巧赶上饥荒,戎族乘机攻击其西南和东南的边境。同时,麋国人和百濮人也抢占枝江,逼近一百公里以外的郢都。而在西面的庸国人则兴风作浪,惹是生非。对楚国来讲,当时的境地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但这对楚庄王来说却是一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好事,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名正言顺进行军事扩张、练兵打仗的好机会了。
要知道,楚国绝大部分的军权是掌握在权臣斗越椒的手里,平日里楚庄王想要招募士兵训练军队,那是门儿都没有的。可现在则不同了,外敌入侵,楚国上下同仇敌忾,就算斗越椒再有权势,也不能跟着民心对着干呐。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国家,说到底,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的,任凭你有通天的权力,如果不是用在为人民谋取利益福祉上,势必将会遭到覆灭,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借着这些戎族做挡箭牌,楚庄王抓紧一切时间发展壮大自己的部队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已颇具规模。
正所谓:剑锋利,欲出鞘,只待擒龙斩蛟。
敌人既然来了,那先用敌人的血来祭我楚国的战旗吧。这第一个敌人便是庸国,就兵马的数量来讲,在这些外敌之中,庸国是最强大的。可从战斗力上来说,庸国又是最弱的,因为他们的士兵来自于不同的部落,缺乏协同作战和战略意识,在这方面那是有着相当大的问题。
一番商讨之后,楚庄王决定,亲自率领这支自己打造的王牌部队,攻打庸国。
也许是楚庄王和他这支部队都压抑地太久了,在这次讨伐之中,楚军如同一只出笼的猛虎,跃进敌人的阵中那是大肆啃咬扑杀,直把庸国人打得是四散奔逃,闻风丧胆了。
说来,这个庸国也是够倒霉的,楚国一家把自己打得已经找不着北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自己的两个邻居还来帮助楚国抄自己的后路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楚国与庸国交手之后,发现这庸国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几场仗打下来,楚国并没有捡到什么大的便宜。此时楚庄王想到,这仗要这么打下去,别说是灭了庸国,就连取胜都很难说。况且长途奔袭作战,对后方补给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定要速战速决。
思来想去,楚庄王想到了两个好的帮手——巴国和秦国。这庸国与巴国和秦国接壤,自己的大军一到,巴国就派使者来表达友好之意了。此时何不利用这一点来个前后夹击呢?
原来,这巴国见楚军如此勇猛骁悍,恐怕战火燃烧到自己的国土之上,于是便遣派使者在第一时间向楚国示好。按理说,这远亲不如近邻呐,唇亡齿寒的道理巴国的群臣也是知道的,但是,庸国与巴国之间素有恩怨,两国之间也有摩擦不断的事情发生。这邻里关系不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情谊可言了,久而久之竟然从不友好发展成为敌对的势态了。
这巴国献媚于楚国倒也是有情可原,但是秦国为什么也加入灭庸的队伍来呢?
说来,这个理由很简单,秦国不想与楚国为敌,这是其一;秦国早有灭了这个庸国的想法,只是自己一直没有腾出手来收拾这个庸国,而如今楚国大军来灭庸国,这个顺水人情是可以做的。于是,巴国和秦国便各自派出一支部队来帮助楚国,这一场战役前前后后一共打了七次,最终以楚军大胜、庸国灭亡收场了。
而麋国和百濮包括其他的戎族见楚军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庸国,那各自自是知道了厉害,纷纷作鸟兽散了。
这一仗打下来,不仅楚国转危为安,楚庄王自己更是声威大震,真是让天下人明白了什么叫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接下来,楚庄王会有什么样的举措来实现他的霸业呢?我们明天接着说。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希望您转发并评论,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