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穆公殓尸 哀恸三军

2017-02-12 11:48:23.0

 
00:00/00:00

崇学向善,丁酉宁安。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

昨天咱们讲到了孟明视等三人被放回了秦国,秦穆公不但没有因为打了败仗而怪罪他们,反而把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跟着这样的主公打天下,那真是上刀山下火海也是心甘情愿呐。这也再次证明了,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要具备的是担当和宽大的胸怀。一个小肚鸡肠、精于算计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真心追随的。

由于孟明视急躁冒进,崤山一战,秦国锐气大挫,这也正体现了骄兵必败的道理。但晋襄公的优柔寡断,放虎归山,同样也为日后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那日孟明视在黄河小舟上留下的“三年之后必来道谢”的话总是在他的耳畔响起,弄得晋襄公是夜不能寐啊,不得不抓紧训练士兵,时刻准备着秦国来犯。

而孟明视呢?为了报答秦穆公的信任,孟明视变卖了自己全部的家当,所得钱财全部充作军队训练的经费,日夜操练,研习兵法,誓要还晋国一个颜色。

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5年,崤山之战一年之后,孟明视感觉已有七分的把握可以打败晋军,便迫不及待地向秦穆公请求攻打晋国,以雪前耻。秦穆公欣然同意了,依然委派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三人为主将出兵了。

几乎在秦国大军离开边境的同时,高度紧张的晋军已经得到了消息,并且做好了一切的战斗准备。而此时的晋国,战神先轸已死,晋襄公便命令他的儿子先且居统帅三军,迎战秦军。

两军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在彭衙境内的洛水北岸相遇了。晋军早先秦军一步,占据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立足未稳的秦军怎么也没有料想到晋军早有准备,更没想到自己在国门上就遇到了战旗猎猎的晋军。就在秦军没有搞清楚什么状况的时候,只听一声大喊,晋国的一位将领狼曋(shěn)一马当先,率领所属人马冲进了秦军,勇猛之气简直是无人能敌啊,顷刻间杀开了一条血路,打乱了秦军的队形,随后晋军大举杀来,秦军抵挡不住,再次败下阵来了。

关于这个狼曋也有一段历史的佳话记录在案,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去查阅一下史料,在这儿我就不加以赘述了。

吃了败仗的秦军狼狈不堪地逃回了秦国,而身后的晋军则齐声大笑:“哈哈……原来你们秦国人的答谢方式真好,留下了如此地一份厚礼啊!”

就这样,秦晋两国的第二次交锋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了,此时的孟明视也不想再说什么了,换上了囚服,让自己的部下把自己绑在了囚车之上,像犯人一样地押回了秦国。

而令孟明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秦穆公依然没有怪罪他,并且安慰道:“诶,罢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嘛,为将者不可唯勇,当善谋而动。”秦穆公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胜败那是兵家常事,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将领指挥作战的时候,只注重了骁勇,而忽略了谋略,打仗不仅仅需要勇敢,更需要智谋。

秦穆公绝对是个优秀的领导,他的每句话都说到了点儿上,而且又没有任何的责怪之意。既让孟明视汲取了教训,又给他敲了个警钟。秦穆公知道,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同一条沟里翻三次船的,如果翻了,那说明自己用人不当啊。秦穆公坚信自己的眼力。这个孟明视,也一定会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的。

孟明视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放下了傲气和躁气,重新思考应对晋军的对策。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懂得静下来的重要,这心静了,认真才会有效果。正所谓知耻近乎勇。

崤山之战(后)的第三年,孟明视再次率军攻打晋国,这次他请求秦穆公亲征,秦穆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秦军浩浩荡荡地渡过了黄河后,孟明视下令把所有的船只烧掉,并且传令三军:“此战不胜,绝不生还!”您要记住了,这一招置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是源自于此的。在百年之后的《孙子兵法》中所记载的“破釜沉舟”则是因为这一典故而形成的。

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秦军上下齐心,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了晋国的郊和王官两地。

秦国人玩命,晋国人可不想。这赵衰看出来秦军这次是动真格的,于是对晋襄公说道:“秦人积两次失败的怒火,誓报前仇,这种斗志不是我们能抵挡得了的。”

晋襄公一听,连赵衰都这么说了,那这仗还能打吗?于是传令下去:躲避秦军的锋锐,坚守阵地,高挂免战牌啊。结果,秦国的大军在晋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一个人敢来应战了。

其实这秦穆公啊,也是个明白人,自己这次亲自带兵来伐晋,为的就是出一口气而已。如今打得对方连面儿都不敢露,自己这气也算是出了。要是还不依不饶的话,那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况且这晋国也并非弹丸小国,就算自己有好胃口,可也没有那么大的肚皮来装得下啊。本为邻国,之前和晋文公更是亲上加亲的盟友,总不好把这个脸撕到底啊。

于是秦穆公下令撤兵,并且命令部队向崤山进发,去掩埋三年前阵亡在山谷中的兄弟尸骨。

崤山之上,白骨遍地。秦穆公身穿丧服,祭祀死去的将士。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则亲自去收殓这些尸骨,告慰这些亡灵。面对着莽莽苍山,秦穆公仰天长叹:“这一切都是寡人的错啊,不听长者劝告,害我多少兄弟惨死在这荒郊野岭,寡人心中有愧啊!惟愿后人能牢记这个教训!”

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几人能看得清楚呢?

今天我们就说到这儿,感谢你对闻古知新的关注,希望您转发并评论,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