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向善,丁酉宁安。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
上回咱们讲到了秦军偷袭郑国的计划被一个半路杀出来的商人弦高给搅黄了,在郑国的内应也被人家赶走了,无奈之下,孟明视只好转头灭了滑国,顺便儿抢了点金银珠宝美女,也算是给主上有个交代了。
其实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秦军将领孟明视的格局肤浅与胸襟狭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对自己的上级负责那是没有错的,扩大自己的业绩也是没有错的,但是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创造这个业绩的行为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而孟明视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他只是看见了眼前的利益。正所谓,追逐蝇头小利者,纵使登高不见远吶。
话说这滑国也是姬姓,和晋国那是同宗,是当时晋国的附属国。什么是附属国呢?就是附属于大国之下的小国,大国代替周王朝向其收取贡品,而小国还要听从大国的差遣。大国则需要保护自己属国的安全。因此,滑国就如同晋国的小兄弟一般,一切都得靠晋国这个大哥罩着。
本来嘛,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地穿过了晋国的境内,也没打招呼,更没有前去祭拜一下刚刚辞世的晋文公,这已经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了。现在干脆连人家的小弟都给灭了,这真是完全不把晋国放在眼里了。
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忍都忍不了了,那就无需再忍了。话说到这儿,您还记得周襄王和他的孙子王孙满的对话吗?秦国人粗鲁无礼且骄蛮轻狂,粗鲁的人没有什么谋略,骄横的人则必定疏于防备。到了别人的地盘还如此地漫不经心,能不打败仗吗?这并非是精准的预测,而是通过举止言行得出的必然逻辑了。
咱们再说晋国,还在守孝期的晋国新君晋襄公,本来并不打算和秦军发生什么摩擦,毕竟在自己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引发国际纠纷,那是很不明智的。但是这秦国人也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不打招呼就过境,我可以忍;不祭拜晋公重耳,我也可以忍;可现在居然把自己的附属国滑国都给灭了,如此奇耻大辱倘若再忍,那我这个国君做得实在是太没尊严了。于是,晋襄公开始调动了全国的部队,部署对秦军的围攻行动了。
为了保证这次军事行动的万无一失,晋国找来了当时另外一个附属小国,擅长山地作战的少数民族部落,姜戎。
就在当年四月,晋军和姜戎在秦军回国的必经之路崤山之上,进行了精心的埋伏。
要是您没听说过崤山,那您一定听说过函谷关。此处就与函谷关紧密相连,著名的“崤函之固”说的就是这儿。此地群山环绕,是一个打伏击的绝佳之地了。
晋军在此设下的埋伏乃是一个生死劫,不是要教训一下这支傲慢的秦军,而是要彻底消灭这支三万人的队伍。这晋军深知秦军的骁勇善战,若是正面对抗,晋军绝非秦军的对手。为了避其锋芒,晋军采取的是利用地形优势“请君入瓮”。
当秦军大部队路经此地之时,所有人都毫无防备,似乎是行进在秦国国土上一般。真是应了那句话,自以为是的结果就是自我膨胀,膨胀之后便是毁灭了。
晋军和姜戎对趾高气昂的秦军发起了毁灭性的袭击。
秦军在刚遇到袭击的时候,主帅孟明视就拼命地带人往前冲,以期突出重围。只要是过了崤山,那秦国的地界就在眼前,也就有了生还的希望。
但是,现实很残酷地告诉他,前方狭隘的道路上堆满了山石树木,大队人马和辎重车队根本过不过去。
既然前方过不去,那就往后撤。撤出去之后,再绕道其他回国。很快,他们又得到了另外一个要命的坏消息,后面的道路被巨石给堵住了,一时根本挪不开。
孟明视顿时失去了理智,也管不了前后左右了,只要是能杀出一条血路能逃跑那就是最好的了。面对混乱的秦军,埋伏在山上的晋军则是大开杀戒。
在这狭隘的山路上,所有的秦军都被晋军给包了饺子,一侧是百米的高山,而另一侧则是几百米的悬崖断壁,两头儿都被堵死了。这种上下不得、前后不通的地形,宛如一口巨大的棺椁,将这数万秦军将士死死地围困其中了。
前后被堵,想要爬上山而逃的士兵,都被姜戎的士兵像切瓜砍菜一般地斩杀了。爬山爬不上去,那跳崖更是寻死,秦军被彻底地逼上了绝路。
逃不掉,撤不走,又冲杀不出去,秦军乱成了一锅粥,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中。
而山上,晋军众将士万箭齐发,密集的箭像雨点儿般射向了秦军。山下,秦军哭喊声、叫骂声连成一片。秦军将士就像箭靶子一样,无处躲无处藏,一个个应声倒下了。其惨烈场景难以名状啊。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崤山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了,除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最高统帅被俘虏以外,秦军将士无一生还。
崤山之战的惨烈程度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三万多生龙活虎的将士就这么丧生在荒郊野岭,从此和亲人天各一方了。
经历了如此惨痛悲剧的秦国,要怎么样才能走出他们的阴影呢?如此血海深仇,秦国又将做出怎样的回应呢。
明天同一时间,我们继续讲春秋。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关注,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