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
上回咱们讲到城濮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极具参考价值的一场战斗,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孙子兵法》读一下,其中有许多的经典案例都源自于这一场战争。而指挥这场战斗的核心人物先轸,也被后世称为“战神”。在中国的历史上,先轸是第一个把战争当作学问来研究的人。兵家圣祖孙武,其实就是在先轸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先轸也可以称其为是兵家的鼻祖了。
话说回来。子玉带领着残兵败将逃回了楚国,迎接他的是楚成王冰冷的眼神,子玉自是羞愧难当,请求成王降罪自己。楚成王也不废话,冷笑了一声之后,赐下一条白绫,让他自行了断了。
所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手下做官,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吶。话说这子玉虽非什么名将,但也是一个有相当战功的人,在城濮一役打输之后,还是难免落得这样的下场。又要发心做事儿,又要保全性命,这样的官当起来可真是不容易啊。
城濮一战后,晋国声名大振,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原当之无愧的霸主了。像当初齐桓公一样,晋文公也想举行一个仪式来让各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了。
公元前632年五月丁未日,晋文公在践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原阳,以尊服王室的名义,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盟会活动,与会者包括晋国、鲁国、齐国、宋国、蔡国、郑国、卫国等国君,声势极其浩大,甚至连周襄王也收到晋公的邀请,而亲自驾临。
在盟会上,晋文公按照周礼的礼制,将那些在城濮一战中被俘的敌人和战利品进献给了周王,其中包括一千名步兵、一百乘战车和盔甲无数。这是仪式的第一步,献俘。
得到如此厚礼的周襄王那自然是欢喜异常啊,当即命令属下抬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回赠给晋文公。回赠的礼物包括祭祀用的大辂(lù)车、礼物及物品,作战用的戎辂车,红色弓一副,红色箭一百支,黑色弓十副,黑色箭一千支,用黑黍酿造的香酒一坛,各种玉器及三百名勇士。这便是仪式的第二步,回赠。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个说法也正是来自于周礼。
接下来便是仪式的第三步,诰命。诰命是周王用来告诫臣子的文书,其形式差不多相当于明清时候的圣旨了,是具有极高效力的文字。当着众多诸侯的面儿,周襄王开始宣读诰书,名曰《文侯之命》,大致的内容是:“希望晋侯恭敬地臣服于天子,并且安定四方诸侯,惩治邪恶。使周王朝世代延续,永葆王位……”等等。宣读完毕后,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并用策简记载下了这一命令。
仪式的最后一步是盟誓,这个吧,我们自然好理解,诸侯之长这个东西,光靠周襄王一个人说好像作用不太大,还得让大家都看见,光看见了还不成,还得让大家发誓,自己承认并且拥戴这个诸侯之长。
于是,周王室派出代表王子虎,在盟坛之上与诸侯盟誓,发誓共同效忠周王,以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就这样,在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后的第二十个年头,“践土之盟”完美地落幕了,这标志着春秋新一任霸主的产生,这是一次盛会,同时也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了。
晋文公重耳站在高高的盟坛之上,听着诸侯们的大声的盟誓,心中自是百感交集呀,过去几十年的遭遇在他的脑海里不断闪现,仿佛一幅穿越时空的巨大画卷,这便是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狐偃、赵衰、先轸,这些追随重耳多年的兄弟,此刻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历经如此的人生,夫复何求啊?
晋文公春秋第二霸主,晋国第二十二代君主。一位在春秋乃至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典故。例如清明节的由来就是与晋文公和他手下的一位臣子介子推有着关系。以后闻古知新会做一个系列节目,详细介绍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含义。那么在此呢,我们就不做详述了。
关于晋文公的故事,我们就先讲到这,虽有搁笔未竞之意,但考虑到春秋洋洋洒洒的数百年,其中精彩自是浩瀚,加之鄙人才疏学浅,所述之事未尽如人意。我们也只好采用管中窥豹之法,加以概略了。若有不周、不详、不专业之处,还望各位扶正。
那么接下来您将要看到的是一个边陲小国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将会看到许多能人志士和奇谋妙计。
有道是,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咱们明天接着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