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弑二主 立新君

2017-01-14 11:07:09.0

 
00:00/00:00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

昨天咱们讲了一个假道伐虢的故事,晋国的上卿荀息奇谋妙计帮助了晋国扫清迈向中原的障碍,难怪晋献公对他如此的信任,在临终之前托付荀息来照顾他的儿子奚齐和自己的爱妃骊姬。

几天之后,晋献公走完了他颇具争议的一生。这美人和江山,自古就是君王抛不开的两个话题。晋献公因为沉溺美人而被后人所耻笑,却为晋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去看。从某个角度来说,历史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而人的欲望和诉求,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

晋献公死后,荀息按照他的遗嘱,奉奚齐为晋侯,骊姬为国母,自己则以相国的身份暂时统摄国家大事。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四平八稳的,然而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自打骊姬之乱之后,晋国的势力出现了重大的划分。

上文我们曾提到过晋国的大将军里克,这位里克将军可是太子申生的忠实拥趸者,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铁杆的粉丝。骊姬作乱之后,里克本想维护申生,没料到申生自己竟然自杀了。眼睁睁看着几位公子是死的死,逃的逃,这里克的心里窝着一股火,但是又碍于君上晋献公的面子,才没发作出来。而如今呢,如今这晋献公去世,里克便不再有所顾忌,在他的号召之下,原来三位公子的拥趸者凝聚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势力,他们要废除这个新国君奚齐。

里克在行动之前,他首先找到了荀息,并且说道:“主公刚刚去世,重耳、夷吾二位公子还在别国,你身为国家的大臣,为什么不按照礼制将长公子迎回晋国即位,反倒是拉个小老婆生的幼子,这恐怕说不过去吧?”这荀息虽然聪明,可却是一个愚忠的人,他并不买里克的帐,反而信誓旦旦地回答:“我已向先君发过誓,要竭尽全力地辅佐奚齐,我自己也知道,这么做对我没什么好处,但是受先君之托,我不能自食其言,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大不了以身殉 国!”

这荀息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说得里克站在那里是一愣一愣的, 里克没有想到,这个书生在面对生死关头竟然如此的临危不惧,里克见说服不了荀息,便独自离开了。心里想,既然文的不行,那我就来武的。

就在当年的十月,里克暗地买通了一个刺客,给他换上了晋君卫队的服装,混在了队伍里,在给晋献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发难,把幼主奚齐刺死在灵堂之上。一时间,灵堂内外哭喊声一片。而荀息则瘫坐在地上,扶着晋献公的灵柩,长叹着说道:“君上,我曾向您发过誓啊,如果幼主遭变,我以身谢罪啊。”说完就要把脑袋向着旁边的柱子撞上去。就在这危机时刻,一旁的一个亲信一把拉住了荀息:“大人,人死不能复生,您就算一头撞死了又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啊,倘若您死了,国内必定更加的混乱,现在当务之急是扶立新的国君,以免奸人作乱。安民心为上啊大人!”

亲信的一番话,让荀息的头脑冷静了下来。的确,自己的生死那是小事,晋国的安定才是大事,当下群龙无首,若其他诸侯国趁机来犯,后果则不堪设想。于是,荀息冷静思考之后,分析利弊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另立新君。就在晋献公丧事办完之后,荀息召集了晋国的文武百官召开了一个会议,在会议上荀息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要拥立晋献公另外一个儿子,年仅九岁的公子卓子为晋国的国君。一番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同意拥立公子卓子为晋国的新君。

消息很快传到了里克的耳朵里,里克心想,好你个荀息呀,我费尽心机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才实施的计划,被你一个会议就给瓦解了。倘若我就此示弱,恐怕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来流亡他国,二来么,那就是以弑君之罪被满门抄斩。想到这儿,里克心一横,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我也没有退路了,那就来一个破釜沉舟。

于是,里克又故伎重演,找来了一个追随自己很多年的手下,命他去刺杀公子卓子。并且承诺无论成败与否,都会安定好他的家人。一杯壮行酒之后,这位刺客出发了。

是年十一月,刺客成功地刺杀了继位不到一个月的公子卓子。前后一个月的时间,两任君主被暗杀,荀息是羞愧难当,更是对这个里克恨之入骨啊,但是恨归恨,却拿这个里克没有任何办法。为什么呢?因为这荀息虽然有声望和智谋,但他没有里克手中的军队。加之一系列的动荡变化之后,支持自己的人越来越少,反倒是里克那边的人越来越多。

自觉无颜面对晋献公的在天之灵,荀息在悲愤和自责之中自缢而亡。

里克在弑杀了两个君主之后,暂时掌管了国家大权。但是这里克并不是一个野心篡位之人,在他心里有一位晋国国君的不二人选,他就是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

说干就干,里克主持了拥立新君的大会,前来开会的文武大臣还是那帮人,开会的人没变,主持会议的人变了。会议的议题没有变,拥立的新君变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有些事情并非黑白忠奸这么简单。

既然决定拥立重耳为晋国的新君,那就赶紧派人去翟国请重耳回来。但是令里克没有想到的是,重耳竟然拒绝了他的一番好意,并且派人回复说到:“父王在世的时候,我违抗他老人家的命令逃出了晋国。父亲去世之后我也没有回去吊唁,此刻哪还有脸回去当国君呢?”就这样,重耳婉言谢绝了,并与国君的命运失之交臂。

那么这些年流亡在外的重耳,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他又为何不肯回来继位呢?是沽名钓誉还是另有所图呢?

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明天接着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