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源于一片桐叶的晋国

2017-01-07 21:35:52.0

 
00:00/00:00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垂爱与关注,我们将以普世的角度,带您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古为鉴,可为今日之思。

齐桓公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一代霸主的悲凉晚年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啊,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其实,您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纠结。我们讲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要告诉大家老祖宗对我们的警示。古人常说“以史为鉴”,是要把历史当作镜子来每日反省的。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解读历史,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偏离方向。

好,我们今天继续聊春秋的故事。

每个时代都会有英雄的诞生,他们的出现往往会给这个时代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诸侯相争的春秋,就有这么几个应运而生的大英雄,他们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这五个人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尽管在学术上对待春秋五霸的说法不一,我们也大可不必去较这个真。姑且按照这个说法来讲述。

位列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另外一位霸主——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照例,在主角登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晋国的历史。

晋国的疆域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是黄河上游唯一一个姬姓的诸侯国。既然姓姬,那自然就和周王室有着血缘相连了。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相传周武王有个幼子,名叫叔虞。一日,这个叔虞和他的哥哥,也就是当时已被立为太子的周成王一同玩耍。周成王突发奇想,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送给了叔虞,并且说道:“这个送给你,当做我日后分封你的信物吧。”这句话本来就是两个孩子玩过家家说的一些玩笑话罢了,可却被一旁的史官听到了,竟然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了。

后来成王即位,史官上奏,请求周成王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分封叔虞。周成王疑惑地问道:“寡人何时说要分封叔虞了呢?”史官即刻拿出了当时的记录,答道:“您曾以桐叶为信物,亲口承诺要分封土地啊。”周成王笑着说道:“寡人当时不过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而史官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记录在案的,岂可以以玩笑而对之?”周成王深知“天子不可戏言”的道理,话已出口,自然是没有收回的。倘若是普通人,倒也可以耍个赖皮。但是君王不可啊。这也说明,君王首要的就是于民为信。

于是周成王就把在黄河东边的唐地分封给了叔虞。

这个叔虞倒也是一位勤勉的君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改善良田,把唐国治理的是井井有条啊,很受到百姓的拥戴。等到叔虞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燮(xiè)父即位了,因为当时唐国的境内有晋水流过,因此把国号改为了“晋”。

这是关于晋国由来的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不过按照当时的周朝礼制,分封和更改国号那是一件大事,不太可能如此草率地下了决定,所以这个故事您不能当做史料,只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故事听罢了。但是“君无戏言”和“桐叶封弟”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却是由此而来了。

晋国在最初受封的时候,只是一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国,一直以来偏安一隅,很少和其他的诸侯国来往,颇有一些与世无争的意思。直到晋文侯的出现方打破了这一安定局面。

在晋文侯十年,申候联合犬戎攻下了西周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和褒姒,拥立周平王即位。而当时周幽王的余党又在别处拥立周携王即位,于是周朝一度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种乱局一直持续了十年之久。一直到晋文侯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杀死了周携王,方把局面稳定了下来。这也是晋国首次以“勤王”的名义站上了春秋的舞台之上了。

此后的晋文侯也像当初的周公旦一样,临危受命,匡扶王室,成为东周复兴的第一大功臣。为此周平王还特意分封了晋文侯,以表彰他做出的贡献。

数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看历史的轨迹,总能找到一些惊人相似之处。例如朝代的兴替,国家衰亡,政权更迭。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有盛必有衰,有衰必有兴。正如《易经》中所言,否极泰来。

晋国自然也不例外,晋文侯去世之后,晋国开始由盛转衰,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内乱。乱之根本,无非“权色”二字。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就此拉开了帷幕。

预知后事如何,我们明天接着说。感谢您对闻古知新的垂爱与关注,我们明天再见。